[陇文化]各路“舌尖”此起彼伏 滥用只会众叛亲离
本篇文章1353字,读完约3分钟
不可否认,一部受欢迎的美食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
于是乎,线上线下,新老媒体,就你所见,每一种语言都在涌动。
看多了会不会觉得很烦?
舌尖虽好,谩骂无用。
意见冲突
-食物很刺激,但是要让观众把舌头伸到完全不能吃的东西上。估计只会叛逆
不可否认,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名非常巧妙。用品味去体验乡村,大胆新奇,其命名方式远高于晦涩的俗套“美食探索”。但这种创新之举的美感正被简单的复制利用所破坏。
如果我们简单地用美食、甜点或其他地名来代替中国,观众很容易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改编者的动机一目了然,就是在向这部红色纪录片致敬的同时,也可以凭借它的口碑让自己的作品引起一点关注。但是,当《舌尖上的楼市》《舌尖上的a股》这类不可思议的头条出现在报纸和新闻上时,除了机械地让人产生共鸣,很难让人产生共鸣。食物很刺激,但是估计人只有把舌头伸到完全吃不到的东西上才会叛逆。
从通俗追求到缺乏趣味,这个通俗词的盛衰例子不胜枚举,甄体就是其中之一。用复杂华丽的语言来谈一些枯燥乏味的日常对话,然后加一句话来说人话。这种对比往往能带来爆笑的结果。然而,当过去和现在的困惑对话在广播中频繁响起时,由于缺乏考虑而产生的广告创意不禁让人感叹其牵强附会,新观念正在消亡。
舌尖现象源于中国美食的普及和用词的讲究,简单的挪用只会导致水土不服。这样的正面例子值得学习,但哗众取宠并不能满足观众的雪亮品味。只有因地制宜,发挥真正的创新精神,创造适合自己作品的标题和思路,才能以真诚赢得大家的青睐。(水生植物)
——当舌尖如洪水猛兽,再美好的联想,也难免会激起人的恶心
《舌尖上的中国》7集美食纪录片赢得掌声后,舌尖火了。舌尖就像一根断了的竹子,这几天成了微博刷屏的利器,在话题列表中占据着关键位置,相当抢眼。
也许连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都没有想到,这个舌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线下效果。在第一波中,“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吃货指南被广泛传播。很多人说看电影是一种泪流满面的状态。第二波是电影造成的吃货效应的真实版本。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百万次。比如片中毛豆腐的搜索量甚至增加了48倍;据说很多人还是一边看电视一边跟着地图下单。第三波后劲更大,影响更广,就是在网上网下,在微博报纸杂志电视上,甚至在各种广告中,各种舌尖汹涌,让人避之不及。
本来,因为这部以尊重食物为主题制作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在一夜之间点燃了人们对食物的集体热情,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文化事件。但是,当舌尖如洪水猛兽,连美好的联想都会不可避免地搅人恶心,更何况舌尖上的清华和童年,类似于审美疲劳。至少内容和舌尖有点联系。但是请问,比如楼市,舞蹈,高考,甚至刚刚开幕的欧洲杯,跟舌尖有什么关系呢?
最近电视开播了,口碑不错的热播剧如《金子坚太郎幸福生活》《真传》都出现率很高。这个台湾金子坚太郎刚结婚,那个台湾李小璐跟公公闹矛盾;上一个阶段,少爷刚入宫,下一个阶段,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快速扳倒皇后的故事。按一下遥控器,一部电视剧的轮廓就基本完成了。遇到这种情况,观众的心情就像是看了一大堆舌尖上的报道:再好的东西,也不该那么绝望。
就像毁掉一首好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设定成一个警钟,毁掉一个美好的词,然后到处滥用它。
省省舌尖吧。(裴军)
标题:[陇文化]各路“舌尖”此起彼伏 滥用只会众叛亲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