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中国历史名人英文翻译频出错 根在文化失衡
本篇文章960字,读完约2分钟
据《新快报》报道,致公党广东省委发现,广州高校文化教育存在严重的中英文化失衡现象。大多数学生知道圣诞节的起源,但他们不知道中国历史名人的英文翻译,所以他们实际上把孟子翻译成了“孟秀”。在接受调查的八所大学中,大多数外语学院的院系都没有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因此,课题组建议在政策引导、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改变目前中国文化教学的不平衡。
把孟子翻译成“孟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末,当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一本名著时,他就把孟子翻译成了《孟秀》。此后,翻译界又闹出“桑祖儿”、“昌沈凯”等经典笑话。致公党广东省委的调查为这些笑话做了一个注脚:这样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中缺乏中国文化内容。
其实这种不足不仅仅是高校外语专业的问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把孟子翻译成“孟秀”,而且除了孟子这个名字,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孟子对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对孟子的理解,只停留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100字介绍上。可以说现在很多文史哲专业的从业者真的开始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了。其实上了大学之后,很多东西可能在传统教育中十岁之前就被孩子掌握了。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甚至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人文知识和素养都相当有限。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生知道孟子、庄子、老子,却不知道孟子、庄子、老子。
但这不足以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人把孟子翻译成“孟秀”,因为今天的学生已经在外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至于西方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十个学生中有九个知道自己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以不太可能出错。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人物,孟子为什么默默无闻?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显示了中国人眼中东西方文化失衡的现实。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今天,即使在知识层面,了解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在教育上,所谓“中国文化不平衡教学”只是一个表象,其根源在于文化不平衡。
孟子作为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次圣人,其影响力可想而知。今天和儒家一起,他变得有争议,这不是坏事。关键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认同还是批判,前提必须是一定程度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中国文化教学失衡”的现状有其现实的紧迫性。
标题:[陇文化]中国历史名人英文翻译频出错 根在文化失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