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书画家:汉字草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图)
本篇文章179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草书艺术史
作者:田旭中
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11月
田旭中
本书作者田旭中,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四川省书法协会、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他用10年的心血写成了《中国草书艺术史》,本着追根溯源、梳理脉络、论得失、有理有据的原则,详细介绍了中国草书史的发展演变、书家流派、传承关系、风格特征等200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他在书中提出了汉字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的新观点。
书法史本质上是汉字草书艺术的历史。只要是汉字的历史,那么汉字草书的历史就有多长。
汉字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实用性,二是观赏性。实用性导致汉字的正字书写,观赏性导致汉字的草书书写。所谓草书,是一种基于实用性的书写形式,主要是为了观赏。
所以汉字无论进化到哪个阶段,都有草书。汉简以草写,如东汉初年的武威汉简、永元兵器书;韩立曾在草中写过,如《石门颂》;《松江急章》《三国演义》是曹彰的代表作。篆书也可以用草写,这是韩天衡今天做的。
汉字草书书写史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是中国历代文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哲学、人生信仰、审美情趣物化的特殊表现。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面对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的挤压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一个个体(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显得非常弱小和苍白。然而,人们总是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人的生存意志,人的情感利益,人的精神灵魂,都必须找到一个载体,去宣泄,去展示,去寄托自己的信任。当诉诸文字可能导致死亡时,那么诉诸书画(草书)就成了逃避现实、回归本体的最佳途径。
汉字草书史的帷幕掀开了。通过汉字草书写的无数人和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士大夫躁动的灵魂和对生命之外的生命的向往和对永生的期待。从死于绝技的张旭,到行草不可少的王铎,再到人生理想破灭、书有望繁的王铎,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人生的无奈与悲哀,更是生命意识与一切精神寄托。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法家的草书墨迹,如孙的、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似乎仍能感受到当时圣贤们的不同心境,感受到文笔的飘逸与从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说汉字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
汉字草书在东汉时期相当流行,当时人们几乎疯狂地学习草书。赵翼的《非草书》指责一群读书人一心为公,奋发图强,忘记疲劳,不断烦恼,吃得太多。10号一支笔,一个月几片。领导就像肥皂,嘴唇和牙齿总是黑的。虽然你坐了很多座位,但你不谈剧,露手指画画,用草割破墙,用胳膊刮破皮肤,破坏手指爪子,看到脸颊流血。这种极其生动的批评从反面证明了两点:一是汉字草书最迟在东汉已成为通行做法;其次,汉字草书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给生活带来欢乐。
其实汉字的草书书写不仅让人享受到书法的无限快感,也看到了人类创造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
回顾书法史,我们看到了几代杰出书法家的创作,在狂放的汉字草书艺术世界中成就了自己。汉代的张志,三国的魏官,西晋的索靖,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王逊,唐代的张旭、怀素、孙李倩,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康立真,明代的宋克、朱允明、杨维桢。现代的于右任、毛泽东、王遽常、林散之,如果把行书放进去,队伍会更大。
梳理和研究汉字草书的历史和现状,目的不是为了抹去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特征,而是从更深层次揭示汉字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汉字的五大文体特征依然可以使用,在描述书法家的作品时,仍然可以称之为真迹、线条、草、楷、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汉字演变中正字和草书书写的客观事实。
汉字草书的历史表明,每个人都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真正艺术训练,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几乎所有写汉字的人都是汉字书写的大师。古人说:就像站着,走着就像走着,草就像跑着。怎么会有不正直而善于行善的人?所以说到底,汉字正字是汉字草书的前提和基础。汉字的书写强调书写的规定性和克制性,而汉字的草书则注重书写的抒情性和自由性。作为中国书法的两极,他们共同支撑着中国书法艺术的金字塔,以正字为基础,而顶端是草书。
长期以来,由于受古人对文风认识的影响,我们只对狭义的草书做了一些研究和梳理,这是一个不足。笔者认为,要繁荣书法艺术,有必要将狭义的草书研究推进到系统的汉字草书研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草书的历史脉络,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助于我们更高层次地理解中国草书背后的人文精神。
标题:[陇文化]书画家:汉字草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