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老舍在英国:帮朋友翻译《金瓶梅》
本篇文章3034字,读完约8分钟
编者按: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和戏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20年代,老舍在伦敦时,帮助著名的外国翻译家克莱门特·埃杰顿翻译了中国小说史上的名著《金瓶梅》。它在伦敦的住所圣詹姆斯花园,也被英国遗产委员会列为“英国遗产”;作为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老舍还录制了灵格风汉语有声电影教材,并通过录音的方式教授外国人语音和会话。这套汉语教材的官方名称是语音有声片,在20世纪20、30、40年代风靡全球...
演讲者:亦舒
简介: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馆长,北京第七、八、九届CPPCC委员,CPPCC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出版了《我的风筝》、《老舍》、《大爱》等13部专著。其中中国画被当代油画大师詹建军称为“现代文人的现代绘画”。
近日,驻上海的英国马尔科姆·摩尔(Malcolm Moore)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报道称,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于今年3月25日在香港首次将经典情色小说《金瓶梅》搬上舞台。本文提到了英文版的《金瓶梅》和一个有趣的细节,即英文译者将70个不堪入目的性描写翻译成拉丁文。
这篇报道所涉及的《金瓶梅》的翻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而且是发生在伦敦。
当时,来自北京的年轻讲师舒庆春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他和他的英国朋友克莱门特·埃杰顿共用一层楼。艾顿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习中文。两者有两个约定:一是互相交流知识,互相学习,向艾志顿学习英语,向艾志顿学习汉语;二是两人协商合租一套房子,房子的钱由舒出,伙食费由艾智出。达成协议后,埃哲顿在西伦敦荷兰公园附近的圣詹姆斯花园31号二楼找到了一栋房子。从1925年春天到1928年夏天,他们在这里住了三年。
爱丁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会说五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德语、法语和汉语。他当过老师,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晋升为中校,遇到舒庆春后,他接受了一项重要的翻译任务,即将中国经典《金瓶梅》翻译成英文。但是,他的中文水平让他畏首畏尾。他决定请中国讲师舒庆春帮助他。如果他们能住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就可以在附近玩。除了学习彼此的语言,他们还可以解决从中国翻译成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把《金瓶梅》翻译成英语花了八年半的时间。这本书于1939年正式出版,它的英文名是《金色莲花》。重印四次(1953年,1955年,1957年,1964年)。书很讲究,四本厚书,绿皮,镀金脊。在书的扉页上,庄严地写着一行字:“toc.c.shu my fri end”。“c.c .舒”是老舍先生的原名舒庆春,他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时使用的。
在《金瓶梅》英译本的前言中,艾志顿写道:“如果没有舒经昌先生的不懈努力和通俗性的帮助,我永远也不敢尝试这样的尝试。我将永远感激他。”
“当我开始翻译时,舒庆春先生是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没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帮助,我永远不敢做这项工作。我会永远感谢他。”
有趣的是,如上所述,爱丁顿将《金瓶梅》中露骨的性描写翻译成拉丁文。一般英语读者看不懂拉丁语。所以有一个调皮的翻译,故意把这些拉丁书翻成小书出版。直到1972年,爱丁顿才把拉丁系翻译成英文,正式出版了《金瓶梅》的全译本。
奇怪的是,老舍本人对此事保持沉默。只是1946年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艾志丹的英文版《金瓶梅》。在这篇题为《现代小说》的演讲中,他高度评价了《金瓶梅》,称其为“明代最杰出的白话小说”“在我看来,《金瓶梅》是自其小说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写的,很严肃的作品,很大的作品。"
1997年11月7日,我第一次访问英国时,参观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档案系和中国图书馆。当时图书馆里有《金瓶梅》的三个英文版本。晚上,图书馆负责人在一次晚宴上亲自把其中一个送给我,让我带回北京。目前这套《金瓶梅》藏在北京老舍纪念馆。《金瓶梅》英文版的故事,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老舍先生在英国的五年间无意中留下的重要足迹。
舒庆春于1918年以第五名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被直接派往北京第十七初级高级小学担任校长。两年后,他被提拔到北郊当辅导员。说服学校是亚洲教育局,负责管理大量存在于时尚界的私立学校。两年后,因与上级意见不合,从待遇优厚的辅导员辞职,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后来在北京教育协会做文员,在北京一中兼职上课,在北京地方服务团服役,在燕京大学辅导英语。1924年,经鲍光林先生和英国人罗伯特·肯尼斯·埃文斯先生推荐,他被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聘为中国讲师。鲍光林先生是伦敦大学神学院的毕业生,他是位于北京岗瓦的伦敦基督教堂的主持人,而伊文思先生是北京燕京大学的英语教授。伦敦传教士协会驻北京代表、北京崔振中学校长伍德小姐代表东方学院访问舒庆春,并与他签订了在英国教五年汉语的合同。舒庆春于1924年9月24日乘坐客船德万哈号抵达伦敦。舒庆春的年薪是250英镑,按月支付。校长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舒庆春课程的课时和时间,授课时间每周可达20小时。当时,东方学院中文系有三位老师,包括舒庆春,一位是英国教授布鲁斯先生,另一位是英国讲师爱德华兹小姐。从1926年8月1日起,舒庆春将在未来三年内被重新聘为普通话和中国古典文学讲师,年薪300英镑。
在伦敦,舒庆春先后生活在四个地方。除了上述第二位的圣詹姆斯花园31号,还有北郊巴尼特区卡纳文街18号。舒庆春刚到伦敦时,在这里住了半年。十几年后,老舍写了一篇名为《第一天》的散文,多次被提及。第三位是托林顿广场14号公寓,住了半年多。这里的房子在二战中被毁。第四名是伦敦南郊的蒙特勒路31号。住了半年,就离家了。1936年,老舍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地主》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的《西风》杂志上,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许多善意的取笑。
虽然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教务工作非常繁忙,但舒庆春在东方学院教授的课程包括普通话口语、翻译、古汉语和历史文选、道教文选、佛教文选和写作。但是东方学院有一个优势,就是假期比较长,一年加起来就是五个月。舒庆春的假期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因为一些学生不得不在假期学习。只要有学习要求,老师一定要教。因此,在假期期间,舒庆春只能做出短期安排离开伦敦。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教室和学校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是他读书和写作的地方。他在五年内写了三部小说,成了一名业余作家。
在五位英国学者和教授的倡议下,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和中国作家协会的积极合作下,英国遗产委员会决定将老舍在圣詹姆斯花园的故居列为“英国遗产”,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中国人
中国作家,他在这所房子里住了三年,写了他的前两部半小说。他开始用老舍作为笔名。
2003年11月25日,伦敦举行了盛大的上市仪式。这是700多个英国遗产中唯一一个中国人的标志,也是第一个上面有汉字的“英国遗产”标志。牌子上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写着“老舍”,并标明他是一位中国作家,从1925年到1928年住在这里。中文字体根据妻子胡洁清写的毛笔放大复制。应邀出席上市仪式,与查培新大使共同为品牌揭幕。我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特别是对我的英国朋友和英国遗产委员会。我特别说明一下,老舍在小说《两匹马》中曾经描写中国因为落后而被人看不起,他为此痛心疾首,所以把小说的主题定在“救国救民”。现在,70多年过去了,英国人决定给这位中国作家取名,这标志着中国人被人看不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仅是这位中国作家的荣耀,也是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标题:[陇文化]老舍在英国:帮朋友翻译《金瓶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