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论《黄帝内经》现代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1667字,读完约4分钟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中,一位名医层出不穷,一部宝典流传下来。大量中医古籍的流传,为我们学习和深化中医理论,学习和提高临床治疗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医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包括苏文、灵枢)这一中医理论体系的起源,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也为后世中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有人可能会问,这部从战国到西汉形成的作品,2000多年后还有参考价值吗?毫不夸张地说,《内经》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好见证,也是现代中医研究和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这本书为理解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内经》的基础材料来源于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简单的解剖学知识。比如“饮入胃,游过精,失脾,失脾消散精,上至肺,过水道,失膀胱。”(《苏文经络别论》)和《膀胱,州府之官,津液可藏,气化可出》(《苏文灵兰秘典论》),这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已成为后世从肺、脾、肾论治水肿病的理论依据。肾性水肿和心源性水肿的现代治疗从调理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来自于《内经》。再比如“高粱的变化,足以生出大的,被接受为捧空的”(《苏文·怒田童论》)就是说,暴食高粱的浓味,很容易使人患疔疮病。从今天的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和痛风的关节肿痛都与暴饮暴食密切相关。再比如《苏文五脏别论》中“为什么空港独主五脏”的观点,就是后世“独取脉”的由来;在《苏文·郑午昌大论》中,“大毒治百病,十以六;常毒治疗,十至七;小毒治病,十到八;无毒处理,十到九;“蔬果皆食而养,不可使,伤其义”的劝诫,已经成为中医在临床用药处方、养生防病上一直默默保持的一句至理名言。
此外,《内经》中还有许多其他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养等,至今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先治病后治病”的思想,在目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圣人治病不晚,治病不乱...夫病成医,乱成治,为时不晚。”(《苏文四漆雕神大论》)正是因为《内经》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所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内经》一直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经典医书。多读《内经》可以启迪人,开阔人的心胸。用《内经》会上瘾,会变坏。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刘,一名67岁的男性患者,从一年前开始全身发痒,尤其是上半身。他经常需要用力、持续地抓挠皮肤,直到皮肤受损、出血、疼痛。病情轻的时候只持续十分钟,严重的时候持续几个小时。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上称为老年瘙痒症,是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退行性萎缩引起的一种皮肤和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因持续抓挠而遭受皮肤损伤和出血,导致身体表面出现抓挠、结痂、色素沉着、湿疹和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性损伤。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精神萎靡、头晕、心烦等症状。《灵枢本·沈丕安》中提到“肝藏血……肾藏精”,《苏文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说:“四十而立,殷琦半自,起居衰”。说明老年人具有易失肝血肾精的生理特点。所以治疗从补肝肾、益精养血的角度出发。药物包括生地、熟地、山茱萸、石斛、山药、麦冬、石菖蒲、白芍、当归、远志、茯苓、蝉蜕和薄荷。1剂后止痒。服药2周后,抓痕、结痂等皮损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由此可见,《内经》的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原因很简单。虽然《内经》出版已经2000多年了,但人类个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根据《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和呼吸,心主神和血管,脾主运化,肝主血和引流,肾主精和气化,人体就不会生病。正如《论苏文·医篇·针法》说“正气存于内,邪不可行”,“论苏文·热病论”说“邪聚其气必空”。也就是说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致病作用。《内经》确立的养生防病的独特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保驾护航!(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标题:[陇文化]论《黄帝内经》现代应用价值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