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礼敬北石窟
本篇文章1610字,读完约4分钟
甘肃东部的董志远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六月的一天,走在辽阔的袁尚上,麦浪汹涌,你看不到边际。由于蒲河的作用,平坦的塬面逐渐下陷,在西峰市西南方切出一条沟壑。坡是土坡,山是土山。蒲河左岸,出了一条毛脉。虽然不高不大,但好像是专门为佛准备的,使得北方石窟名闻千年,香闻千年。
石头上雕刻佛像的叮当声随着浦河的流水而远去。去了北石窟,看到了佛的宁静和孤独。北方石窟叫四山茅。四川那边,田里的麦子已经放下,堆成捆了。远处,有几户人家,土房,在光影中闪烁斑驳。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平静,一种平凡的生活。走进北石窟,时间更长。好像我不是走近石窟,而是一个农舍的废弃花园。地上铺满了石头,石头的缝隙间芳草萋萋,可见久违的脚印。两块石碑在风雨中受损,上面的字更加难以分辨。一个带点香的香炉,也是很久以前的遗物了。在这里似乎已经被遗忘了,没有一些思想的它显然是存在的。北石窟的佛,你知道我来了吗?
根据文字记载,北方石窟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朝修建的。1500年,有2000多尊佛像。我看到在四山毛,洞穴是按照毛挖的,深度不同,都是有编号的。洞165在正中央,洞外两侧各雕有一尊天王像,高大得像雷电。入洞有七佛,面如至亲。这些佛像是北魏一位名叫Xi·康生的地方官员雕刻的。第七尊佛是丕婆的尸体、弃尸、丕社稷、孙、耆那教、叶佳、释迦牟尼的拘留所。七佛,高8米,微微前倾,似乎走下石墙,过河,进入农舍,成为一个民间劳动者。但是1500年过去了,佛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高高在上,受人尊敬。站在中间的佛像的脸、衣服、手都被油烟熏黑了,就像常年呆在灶火里一样。佛争一炷香,有香,拜善男女。佛淡化了过去的辉煌,削弱了石头的威严。反而更贴近民间,更普通,让人觉得亲切,容易接近。这是否更符合宗教的真实本质?由于历史悠久,佛像也遭受风化。每天掉下来的沙子多达两斤,人也脏。佛清出的沙,也是佛身上多余的东西。世界上,佛和人是一个地方的,我觉得。
最让我吃惊的是,佛像前立着一盏明代的石灯,没有人加灯油,也不再烧佛灯。石柱三面镌刻,但文字诅咒偷灯油者投胎为狗,令我心生不忍。在佛教禁区,有人敢得罪,别无选择,只能去想。夜很长,没有灯油。也是向佛求的一种方式。但是,守佛的人,没有佛的钱,就在石头上刻字,流传至今。
在222洞,我看到了更多的佛像,它们充满了精神。大部分是两侧四层石佛,比拳略大。这几尊佛像外表和表情都不一样,但形态上都处于健康状态,气质上更为沉稳,因为石佛都是唐朝出生的,这个朝代大概是中国人形成自己特色最自信最宽容的时期。我觉得佛陀的身体一定是参照当时人的身体塑造出来的,尤其是菩萨雕像,让当时女性的丰满和美丽栩栩如生,让我在不动邪念的情况下感到感动和叹息。我在想,走出石窟,还能看见石窟里唐朝的影子和菩萨的影子在岸上采摘杏子的女人身上,在坡下舀水的女人身上,在案板前打滚的女人身上吗?漂亮的脸蛋、漂亮的身材、漂亮的衣服等这些形象,都是由于唐代人所经历的劳动创造的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222洞走来走去,看着看着,感觉进入了唐朝的民间。董致远离大唐关中、长安不远。
就像很多地方一样,隐藏在深山里的未知文化遗产,在遭到破坏,几乎消失的时候,人们似乎意识到了它的保存价值。虽然为时已晚,但总比没有好,空离开了废墟。北方石窟也不例外,就像人们对一些名山名寺所评论过的话:以前没有人影,以前是制作队的牛圈,几乎被夷平盖房子,等等。在石窟的第二层,有佛教的洞穴,或者是空空.石头上只能清楚地看到原佛像的轮廓,或者佛面被切掉,手臂被折断,很难找到完整的佛像。我踏上栈道,然后走过来,刚坐下,眺望黄土高原。这一亿年的黄土承载了多少代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奉献着江河、小麦、荞麦、亚麻。老窑洞破旧,新窑洞刚挖,死人堆坟,结了婚的唢呐一路肿腮...生活在继续,历史在前进,身旁的北方石窟似乎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更遥远的苍茫,面对过去,面对未来。
标题:[陇文化]礼敬北石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