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黄土窑
本篇文章1896字,读完约5分钟
太阳升起时,黄土窑的天窗在窑壁上射出一缕阳光,温暖舒适。村子里白天很安静,安静到可以听到风吹过塬地或沟壑的声音。
当我走过庆阳的群山,站在一百多年的黄土窑前,我能感受到源于黄土深处的黄土窑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在南方或者国外的调查人员眼里,黄土窑的存在简直不可思议。
似乎没有人怀疑村里黄土窑的坚固和生命力。因此,黄土高原上的新公路和高速铁路需要穿越山区来修建一条长隧道。不知道有没有专家在施工前怀疑过黄土的坚固性;黄土地上的隧道施工是否受黄土窑启发;它们之间的力学原理是一样的吗?黄土窑的建筑除了黄土之外都是纯净的,具有原生态之美。黄土窑传承下来的文化也是一个个根植的。
腊月大雪覆盖大地,村里每个山洞冒出的烟溢出塬沟。当时我妈急着给家里做鞋,鞋底很厚。要把每一根针都穿破并不容易。我妈妈手指上的白色顶针对每一根针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针尖很快就钝了,我妈就拿着针柄,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往下拉,连续磨了几下,然后拿着鞋底。这样的场景,除了亲情,留给我更多的疑惑:不知道针在我妈的头发上磨过之后是否锋利。
妈妈连夜赶制出来的每一双布鞋,都整齐的堆放在旧柜子里,岁月在逼近。又一天晚上,淘气的孩子玩剪刀,剪布,剪纸。母亲问孩子要切什么,孩子高兴地说:我是牛,我要切牛!属于牛的孩子说话,属于马狗鸡龙的孩子急着说:我属于马狗鸡。妈妈拿着剪刀,试着像切鸡、马、狗、狗一样切鸡。最后,她剪了生肖。喜气洋洋的母亲,年前剪下的鸡、狗、马,不知道哪个孩子灵机一动,把自己珍藏的生肖贴在了足够多的纸上。母亲看到了一些深思熟虑,她的眉头舒展开来。就这样,用一张薄薄的纸剪出的简单而生动的小窗花,让黄土窑里的一年格外喜庆。
村里的黄土窑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牢牢地立在黄土地上。黄土的颜色随季节变化,或暖或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智慧,让这片黄色的土地充满了美丽和魔力。一张纸,一把剪刀,一根针,一根线,就像一根不断变化的线,移动的剪刀,抽象跳跃的剪纸成了,一切都成了纸一样;通过移动针和线,五颜六色的香囊变得深刻和巧妙。
我一直以为,每一个在黄土窑里给家里做布鞋的老母亲,每一双从她们手里拿过来的鞋子,都要用剪刀把鞋底和鞋面剪开,然后把布沿着外观粘好,晾干压平,再用手缝上。自然,母亲最能忍受黄土窑里的孤独,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追求完美。妈妈做鞋子的过程和做香包的过程很像。所以,我们能不能亲切地把自己穿过的鞋子叫做黄土窑里的精致香包?或者换句话说,几千年前的布鞋可以算是今天香包的雏形。
我一直以为黄土是有根有魂的,不然为什么皮影戏、剪纸、香包不断从黄土窑里出来,延续至今?黄土窑孕育成长文化,这是黄土窑的另一个奥秘。我不止一次站在黄土窑上问自己:关于融入黄土深处的黄土窑,我们读了多少?
我去过的黄土窑,大部分都建在山沟崖附近,一步一步交错,一路从塬到山沟底。中午,远远望去,炊烟沿着黄土窑缓缓升起,在明媚的阳光下融入淡淡的白云。晚上,整天工作的人早早关灯休息。这个时候的村子,晚上是看不见五指的,但是嗅觉却出奇的灵敏。浓浓的烟味、草料味、泥巴味逆着微风飘来飘去,令人陶醉。
建造一座黄土窑需要很长时间,黄土窑从开工到竣工有一两年或两三年的差距是很常见的。甚至,一家人都搬进来了,前半段的火烧住了,后半段的挖掘和窑工还在继续。一个家,挖个五六七八个黄土窑,大部分人都把这个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像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支撑。在村子里,黄土窑曾经是除了钱和食物之外最富有的家庭财产。哪一天,儿子结婚了,老父亲给儿子儿媳腾出一个山洞。哪一天,被别人带出去的儿子出了大事,搬出了父亲给他们的黄土窑,住进了自己挖的新窑。儿子要搬走了,父亲沉默不语。当他是另一个儿子时,他的脸上充满了严肃。他只是挥挥手,但心里已经为这样的儿子高兴了一阵子。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黄土窑里安安静静地生活,轰轰烈烈地搬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黄土窑就像是贫穷的象征。建新村,告别黄土窑。黄土窑的情怀,为什么说轻则轻,断则断?
搬走的黄土窑都是父辈、祖辈、曾祖父,甚至更远的人挖掘出来的。他们在一个窑里住了好几代,到了自己这一代,就说要搬家。黄土窑的门窗都拆了,山墙也拆了,只剩下黄土窑一个人,像个掉了牙的村姑,张着嘴漏水。一阵凉风,跳进黄土窑里,打了个转,原来的模子就这样翻了回来。
也许,为了给村民们留下一段记忆,一个特别高大的石头人站在一座城市北部的广场上。那个人也是曾经带领人民在黄土高原挖黄土窑的人,到现在应该有四千多年了。男的叫不胖。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百花】黄土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风吹过山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