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在另一种语言中
本篇文章1117字,读完约3分钟
叶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对西方给予足够的尊重。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向往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轰轰烈烈的佛教运动始于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化。
在今天的西方人眼里,佛教代表东方,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佛教是很西方的。唐代一位皇帝为一位僧人翻译的经书作序,并制作了《圣教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用了慈云这个词,所谓引慈云到西极,把佛教的地位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序言中,还有一句话,“郎爱水之昏波”。什么意思?意思是水本来是个好东西,充满了爱,现在已经浑浊不洁了。所以可以通过启蒙和西方经典的引入,再一次变得清晰。
会翻译的唐朝僧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家。后来,唐僧成为小说《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然而一旦进入小说领域,他的方向马上就变了。佛教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到达西方,或者换句话说,如何到达那里。其实是讲几个流浪汉去西方取经的经历。既然是小说,如何让故事更有趣,更有趣,更重要。《西游记》形象地说明了向西方学习的艰辛,必须经历9981的磨难。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仰慕西方已久,都喜欢在佛教中寻求安慰。有很多人自称或被称为户主。李白是青莲居士,苏轼是东坡居士。佛教的影响无处不在。说好听点,就是下山,在思奇见好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不装懂的谈禅。
在古代,在现代也一样。我们的前辈、祖父、曾祖父都很重视外国小说。比如鲁迅先生承认,他从外国人那里学到了写小说的一点技巧。我父亲是一个热爱写作但不太成功的作家。他也是一个喜欢藏书的人。他是我所在城市的顶尖学者。他的书大多是外国小说。
且不说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关于外国小说对我的影响的文章,好像有一些很恶心的话,就是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小说真的比中国好。比如下一代,只要我们的孩子对文学感兴趣,就不敢怠慢外国文学。我女儿在大学教外国文学。知道我要去见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先生,她非常激动。大热天,她想去上海凑热闹,我阻止了她。因为我知道她虽然英语很好,能和偶像聊天聊天,但显然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就呆在家里看电视。女儿拿出一大摞书,有英文原版的,也有繁体的香港版的,还有大陆版的。让我请奈保尔签字。书太多了,最后只能选一本。
毫无疑问,对于精通外语或完全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来说,翻译永远是一门变形的艺术。就像佛经在中国的汉化一样,外国文学经典到了这里一定是被歪曲、夸大甚至歪曲的。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就像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无法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样,利远大于弊,得远大于失。他们给我们的营养,教导,暗示,甚至是误解,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悄悄地改变了我们,不仅改变了,而且很可能塑造了我们。
(摘自《现代快报》,2014年8月25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在另一种语言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滴水藏海: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