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文学】水磨沟滋味
本篇文章1128字,读完约3分钟
这些年来,我熟悉了兰州高栏山后面的水磨沟。正是从这条沟,我开始对兰州的风俗、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我虽然在兰州生活了十几年,但对兰州的很多事情的认识总是肤浅的,肤浅的。
我曾经感慨地告诉朋友,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一定要有当地的亲戚,最好是结婚。不然你虽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但还是肤浅的。我有幸和兰州人组成亲戚,所以兰州成了我真正的家。通过亲戚,认识了很多亲戚,了解了很多兰州的细节。不说别的,正宗的兰州肉末面,婚后在亲戚家吃。那种地道,那种风味,那种精致,是酒店里绝对欣赏不到的。此外,兰州正宗的红烧肘子、香米、当地的月饼,在兰州的亲戚都很享受。这个题目很长。先说水磨沟。
水磨沟是兰州文化宫到阿干镇的一条沟。沟里有一条河在流。这是阿干河,它流向文化宫,被称为谭磊河。据说这条河很宽。夏天,沿海的庄稼果园经常在洪水发生时被摧毁,而冬天,大面积的硬冰被冻结在河上。现在人口密集了多少倍,用水量增加,河流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细。
婆婆家住水磨沟岸边,文化宫后面。我岳父,祖籍河南郑州,30年代为了逃避战争去了兰州。他们家先是开了一家印刷厂,赚了一些钱,就准备发展一个新产业。于是我在水磨沟文化宫附近花了一袋银元,摆了一个地方。公公在这里盖了房子结婚,然后开了个粉作坊。粉坊是生产粉条、粉条等食品的作坊,需要大量的水,而阿干河(这一带叫谭磊河)是开粉坊的理想场所。回想当年,分房里器皿叮当作响,人来人往,有河南口音的工匠大呼小叫,那场面一定很有意思。饱受战乱之苦的公公一家,终于在阿干河上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的经历相当于一个西北中原男人的奋斗史。
还是想说水磨沟。之所以取名,是因为这条沟里有那么多水车。阿干河从榆中县南部山区下泄,注入文化宫附近的黄河,为沿途城乡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电的时候,利用河流修建水车是一个能带来金钱,快速增加收入的项目。所以这条沟里满是大大小小的水车。似乎是创作者的深思熟虑。恰好这条沟产磨盘,于是物美价廉的磨盘就成了这条沟的特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已经没有水磨了,甚至很难找到磨盘。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电力普及,电磨广泛使用,使得历史上非常漂亮的水磨永远消失了。
水磨沟沿线有一条路,叫兰阿公路。兰阿公路的名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修建时起的,但这条公路的历史显然比她的名字要长得多。因为距离兰州几十里的阿干镇产煤,这条路很早就成了繁忙的运输线。这条线,首先是骡马成群结队经过,把阿甘的煤运出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修建了铁路专用线。80年代路过这里,看到山被煤熏黑了,更别提路上的庄稼了。然而,随着阿干煤矿的枯竭,这条道路正失去其作为运输线路的意义。据说连接兰阿的铁路现在每天运一卡车煤。
标题:[陇文化]【文化·文学】水磨沟滋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