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细节决定成败”
本篇文章1644字,读完约4分钟
几年前,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种种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也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电影译名注重共通文化背景
作家程乃珊在谈上海人的好莱坞情结的一篇文章中说:“为好莱坞译中文片名虽然只是为西片取名,却看得出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其良苦用心,不亚于旧文人吟诗作画。中西文化在这个小小的片名中浑然天合,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的确,纵观好莱坞经典影片,且不说故事如何,但看那些片名就往往令人击节赞叹,《乱世佳人》、《翠堤春晓》、《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绿野仙踪》……还有阿甘、人猿泰山等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影片人物,其中都蕴涵着电影人的智慧,体现出细节处的仔细推敲。
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十面埋伏》是少数的几个成功案例之一。其在北美市场主打中国功夫、武侠牌,打出了house of flying daggers(飞刀门)的译名;而在日本市场,则充分抓住其民族情感较为细腻、温情的特点,主打lovers,在译名上足见营销者曾考虑多重因素,仔细琢磨。相比之下,像《赤壁》那样直译为red cliff的译名则显得考虑不足,没有了共通的文化背景,没有了对《三国演义》的“前理解”和“期待视野”,人家怎能理解“红色峭壁”(red cliff)的意思?
充分考虑目标市场国的分级因素
美国、英国、日本等电影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利特曼、麦德维德等学者的相关研究都表明:美国电影协会(mpaa)分级与票房总额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分级因素,通过在镜头删减、对白处理等细节处用心的方式,使我们的电影在分级伊始就处在较为有利的位置。《十面埋伏》在美国上映时,因被美国发行方删减而被国内有关评论称为“洁本”,其对“一刀封喉”等暴力镜头的删减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该影片被评为pg-13级而不是r级(限制级),因为在美国高票房电影和受奥斯卡青睐的电影大多都集中在pg-13级。一旦影片被评为r级,则基本上意味着该片很难获得高票房(对外语片而言尤其如此),更是在“申奥”过程中基本被判处“死刑”。国产电影在美国市场较为成功的影片也大多集中在pg-13和pg两个级别:《菊豆》、《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属于pg-13级别,《大红灯笼高高挂》属于pg级别。在暴力、性、人物对白等镜头和场景方面,中国电影人完全可以仔细研究、处理,使得中国电影在“走出去”时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分级”限制。
在宣传细节处用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虽然显著上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很多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在目前还很难完全被西方所了解。比如,当初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进入美国市场时,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裁剪过程,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人对“少林”一词及其文化内涵有着陌生感。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时候,应该尽量消除这些各种营销细节中的陌生感。通过标语、宣传片、电影海报中语言和视觉效果的运用,让外国观众感受到电影内容在“分离”和“不分离”之间,从而激发他们看电影的欲望。在这方面,上海京剧院的京剧《王子的复仇》的海外推广细节值得借鉴。《王子的复仇》是根据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这是一个西方观众熟悉的故事。在荷兰等国的营销中,打出“当京剧遇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在中国”等口号,利用观众熟悉莎士比亚名剧和期待中国京剧文化刻意营造“熟悉的陌生感”的双重因素。此外,在演出剧目之前,举办了各种关于中国京剧的讲座,通过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外国观众了解京剧以及如何欣赏京剧。京剧《王子的复仇》在海外的成功都是由这些细节造就的。虽然艺术门类不同,但中国京剧和中国电影在营销细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在细节上的意图值得电影推广过程中借鉴。
闫玉刚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标题:[陇文化]评: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细节决定成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