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浅谈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
本篇文章1719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熠熠生辉。直到近代,徐悲鸿将西方素描体系引入并运用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从而进一步丰富了expression/きだよ/and人物画的创作手段,这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大变化和贡献。
然而,东西方文化在精神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绘画上:中国绘画注重精神,西方绘画更注重科学。早年有人总结现代中国画的特点:“一是不拒绝影响,但不西化;第二,以现代生活为准则,不模仿古代;第三是回归自然,重新创造。”这表达了中国画的传统态度,揭示了现代中国画的内涵,反映了中国画对外国艺术的态度——技法可以更新,精神上仍然需要坚持和挖掘几千年来传统绘画的文化积淀,中国画创作应该坚持生动的魅力,含蓄悠远,安静优雅的品味。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忽视和偏见导致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徘徊。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人们表现出了一种极端的心态。中西思想的结合导致了中国人物画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出现了用西方绘画的“技法”来改变中国画“源”的倾向。
中国画是传统文化、哲学、美学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两千多年来,中国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体系和艺术魅力。具体到人物画的创作,艺术创作者应该善于提取生活中丰富的东西,在保留自己的审美习惯和艺术理念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中可以借鉴的元素。
与历史时期相比,今天的中国人物画在题材上仍然单调保守,形式主义作品很多,缺乏生活体验。虽然主题和作品都很大,但作品中透露出的精神是空洞。我们身处各种现代艺术浪潮中,但也要对自己有所保留,不要失去自己的特色。研究、挖掘、拓展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是中国画家努力的方向。中国画向现代的转型,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坚持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联系,进而创造出一种能够象征现代文明的新东方艺术形式。
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这种变化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国画今天的面貌和格局。“变”是中国画发展的一贯思路。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也强调“变”。历史上成功的画家都是“敢于改变”,而“改变”的目的是“更新,更美好”。这种“新”的目的是“使中国画现代化”,使中国画具有时代感,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需求。
在徐悲鸿的绘画理论中,“古法之精华要存,古法之精华要循,古法之糟粕要改,古法之不足要加……”这就要求创作者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画的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画的具体表现手段一度制约了中国画的发展,即中国画的点、线、色、墨等元素从造型功能变为“抽象”的审美意义,使其形式越来越严格,产生了“僵硬的抽象形式”。由此,画家放弃了绘画观念的发展,以同样的技巧追求“意与境”,相应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因此,中国画理论应该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指导绘画实践,并不断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抛弃一些保守的认识,强调中国画的现代绘画观念。中国画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画改革和更新的前提。只有更新绘画观念,中国画才能走出历史周期,走向现代化。
一个负责任的当代中国画家,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古典和现代的杰作,必须融合古今。更重要的是,他出生在当代中国,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我们的处境和视野在不断变化,如何同步继承和创新的思路,如何用现代绘画独特的构图实现新的创作面貌,如何用现代美学和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出来,都是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当代中国画家应该更多地参与社会,更多地展示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人物画需要创新、继承和坚持,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当然,人物画的传承是超越风格的,更能体现流变规律的本质传承,充满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和对现代文化的敏感。
在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得到发扬和继承的今天,随着西画的进入,如何在不失中国画精髓的情况下把握中西绘画的交融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物画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上寻求共识。俗话说,传承要立足于中国人文精神、中国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理念、思维和绘画理论,才能认清民族艺术的优劣,获得其真谛,从而成就中国民族艺术。
标题:[陇文化]浅谈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评论:守卫皇陵石狮之痛
下一篇:[陇文化]安远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