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11 08:28:01 阅读:

本篇文章2794字,读完约7分钟

“台上三分钟,台下一千天。”这是剧院里的一句名言。名人的诞生离不开这句话的鼓励,秦腔也不例外。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些秦腔名家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秦腔在兰州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秦腔艺术的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艺术是师徒相传的。不同的高手有不同的招数,自然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到民国时期,秦腔培养的人才逐渐进入了培训班时代。当时有“世俗化社科班”、“进化剧社培训班”、“觉民社班”、“新社科班”、“培英社班”等。汪华丽、王华南、周正苏、孔新成、吴俊清、黄志忠、梁培华、王新民、余海如等先后被栽培。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戏剧流派逐渐建立。戏曲的传承既打破了以往师徒传承的局限,又脱离了以往戏曲课的教学弊端,涌现出一大批秦腔名家。

今天,我们来听一听年轻的秦腔研究者陈岚讲述兰州秦腔剧团的著名人物是如何炼成的。

冬天在黄河冰洞喊,居然练出了好嗓子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学习艺术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千日,是戏剧艺术家学习技巧的写照。兰州秦腔有250多年的历史记录。据文字记载,第一个秦腔班社是“聚义班”,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兰州秦腔班社。在漫长的历史中,秦腔的传承是连续不断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这些绝活往往是秦腔名家定居的基础。旧社会有一句话叫“教弟子饿死”,所以不仅要苦练,还要赢得师傅们的重视。这样才能从高手那里学到真本事。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下大力气去学习真正的技能。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不过有些训练方法也很传奇。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解放前,兰州有一个著名的昆嵛山,声音很大。据说这个坤娇的声音是用独特的方式训练出来的。什么方法?

这位著名演员每天早上去黄河练习并不罕见。许多人沿着黄河练习。但她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她冬天去了黄河。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过去黄河冬天结冰,气温零下十多度。大多数人都扛不住。当她到达黄河时,她首先发现了一块石头,并用石头在河边的浅冰区砸了一个洞。然后,她试探着进洞,练习唱歌。这样训练出来的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但解放前秦腔的徒弟大多是师傅带教的徒弟,数量毕竟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戏剧班被纳入国家机构。同时,艺术家的正规文化教育和艺术技能学习有机结合。

陈敬民的戏曲秘籍只有十四个字

建国初期,兰州最早的秦腔培训班是广信和文化戏剧社。他们是今天兰州秦腔剧团的前身。起初,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这两个班分别从Xi和兰州招收40名学生,学生自然分别由这两个班管理和培养。1952年,两社合并后(更名为秦剧社),两社学生也合并在一起。这是一个人心中珍贵的心结。文化局不仅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还派人去中国戏曲学校学习。后来,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加入了兰州秦剧团,成为剧团的骨干,其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如盛礼鑫宇、贺鑫山、景新奎、丹、、陈、丑星景新塘等。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这时候虽然有完善的戏剧训练组织体系,但有些人的思想还是停留在所谓的秘技上。在兰州秦剧团,有一个关于陈敬民秦腔秘笈的故事。陈敬民是著名的秦腔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秦腔界流传着一个传说,人们说陈敬明有练中国戏曲的秘诀。传闻有了这个练功秘诀,各种技能都能练好。这个故事还说,这个习武的秘诀是解放前定制学会的老会长朱传给陈敬民的。这样,你就忍不住相信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人们以各种方式去找陈敬民,希望能看到修行的秘诀。谁知道,不管人们用什么方法,陈敬民都不愿意拿出来。陈敬民的女儿陈靖允在新光社培训班学习。每个人都认为他的女儿应该能读懂这些秘密。谁知道,陈敬民还是不让看。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人们认为,如果我们把它保持得如此之紧,这个“练习中国戏曲的秘密”的价值一定是巨大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它已经成为兰州秦腔界的公开秘密,众说纷纭。有人说一定有秘密,有人说没有秘密。

然而传说还在流传,戏剧建设却越来越形式化。1958年8月,兰州市政府批准了兰州市文化局关于成立兰州戏曲学校的报告,筹备小组于当月开始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兰州戏曲学校于次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当初根据兰剧团的需要,只设置了秦腔和豫剧两个班,后来又增加了架子鼓和戏剧班。兰州越剧团新招收的一批学员也随学校参加了基本功训练。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就连兰州戏曲学校校长、著名的秦腔人物景巩峥也情不自禁地相信了陈敬民的《练琴秘诀》。这时,陈敬民在兰州歌剧院当教练。一天,景巩峥请陈敬民献上《练琴秘诀》。不料,陈敬民只是笑着拒绝了。那么,练习中国戏曲有秘诀吗?直到陈敬民去世,这个秘密才被披露。

1963年,陈敬民去世前,当时的秦腔剧团团长李寿亭来看过他,才揭开了这个谜。他从竹筒里拿出一些东西。这是一张三尺长不到一尺宽的纸,上面写着十四个字:“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晨。”陈敬民说:“就一句话,十四个字。人家说我隐藏的秘密是这个,其实不是秘密。渴望学习的人都在这样做!”

谁会想到呢?这就是秘密!然而,这也是事实。勤奋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这个时候,兰州戏曲学校已经关门了。然而,戏曲学校也出了许多名,如刘秀起与、、、张德善、刘等。他们都成了兰州秦剧团的优秀接班人。

在麦田里,拜月真的有“狐仙”和“鹿仙”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新剧培训班上,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那时候是激情的时代。人们对学习非常热情。不是,他们下乡演出的时候,据说出现了狐仙和鹿精。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兰州文化学会组织学生下乡慰问。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所以经常选择大镇住,然后去周边的村子单独演出。然而,学生们来表演后不久,周围村庄的人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怎么了?

村里的人发现,麦田里每天半夜都有两只怪物在悄悄移动。村民们的传说很生动,说这两个怪物,一个长着尖脑袋,另一个长着两个长角,正在拜月的麦田里寻仙。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在周围的村子里也流传开来。这时舞剧《白毛女》风靡全国。

人们怀疑他们是狐狸还是鹿。为了变成精子,他们变成狐仙和鹿精。村里的民兵决定查明。他们在打谷场附近埋伏。当狐仙和卢希安出现在打谷场上准备打拜月时,民兵们大喊一声,把他们围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娃娃,被带回来问话。才知道自己是学戏剧的学生,半夜起来练琴。头尖的学生是小丑,头上的灯看起来像尖狐狸。另一个学生头上戴着两根羽毛,练习羽毛的工作。月光下像是两只鹿角。至此,大仙显灵,才真相大白。

[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提炼秦腔名的过程是多么艰难。

兰州秦腔剧团从50年代初的前身广信和文化开始,培养了四位接班人,继承了本世纪初的兰州秦腔事业。四批后继者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人才,他们献身于秦腔事业并代代相传,为兰州秦腔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翻拍的数据图)

5月4日,从市大数据局获悉,经过前期反复测试和运维,“智慧兰州”建设重点工程兰州黄河关线沿线免费wifi已在黄河关线全面开通,市民可全天候免费使用。

标题:[陇文化]【兰州故事】兰州秦腔名角是这样炼成的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