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告别大山
本篇文章1598字,读完约4分钟
涉陇南,山无处不在,山因地域而异。“一山重,出门爬山;山是断山,插在云里;小山可以喊半天见面。”。这首在文县流传了几代的民歌,生动地讲述了山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山还是山,河还是河。但是文县一些高山村落的村民已经不再唱老歌了。汶川地震后的重建,给世代居住在山区的山民带来了吉祥的鲜花和雨露。他们抓住灾后重建的幸福绳,从山上“滑”到山下修房盖房,下山就这样在四川建起了新的村庄。全县有几十个、几百个村。看着平坦的土地,绿色河流的声音还在不停地流淌,但河岸上有许多闪亮的珍珠——从山上迁来的灾后重建村庄,如长长的葡萄藤和甜瓜,随处可见。告别了大山,从前的山民变成了河坝人,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优越的居住环境,过着真正幸福的农家乐生活。
文县临江乡江丰村,是一个海拔近两公里的山村。几代人以来,村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了多年,但他们没有逃脱贫困。2008年5月12日,随着一阵大地的痉挛,江丰村变成了一片废墟,被县城认定为偏远的重建村,全村搬迁到山脚白龙江岸边的建新村。市委一位领导联系村里帮忙重建。他一次又一次来到村子里制定计划,制定重建计划,指导灾后重建。村民们欣喜若狂:“祖上没找到好地方建村。现在党和政府已经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建设新农村的好地方。江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了!”
但是,事情并不像江想象的那么简单。江丰村在白龙江畔建新村,征用53亩土地作为新村旧址。以前只有茅草荒地被废弃,转眼间变成聚宝盆。邻村的一些村民说,他们不会答应放弃土地。一次又一次帮助江丰村做村民思想工作的市扶贫办和县财政局的工作人员。蒋丰村的村支书在邻村呆了一整天,为那块地"争抢"。村里有人讥笑他说:“你养什么?老太太养死牛?你的祖先给你的是山。”
好事难磨,只要你真诚,石头就能开花,山民的决心终于融化了征地的冰雪。政府派出的装载机和挖掘机耕种沉睡的荒地。短短半年时间,江风新村奇迹般地矗立在白龙江畔,建成了近300栋统一的砖混房屋。新村还有“五保户”、超市、医疗室、农家书屋、幼儿园等等。每个家庭还配备了电视机、电视柜、数字接收器、太阳能炊具、沼气池和自来水。村里65户人家搬进了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牛年春节,江丰村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玩狮子和龙灯,新农村充满了欢乐。村民们高喊社火“吉利”歌颂新生活:“震后重建,告别山下江河,在白龙江畔画新图,建设美好新家园,感谢政府感谢党,永远在小康路上前进!”现在村里十几个农民都买过拖拉机,小四轮车,农用车,在运输上赚了不少钱,跑在致富致富的路上。
文县什邡乡原平村也是高山村。“5.12”地震,原平山村夷为平地,山体滑坡,大地出现裂缝。在这样坍塌的土地上重建一个新的村庄和麻袋上刺绣没什么区别。县里决定在山脚下的白水河上重建新农村,并协调征用了山脚下几十亩的宅基地。征地需要90万。钱从哪里来?村支部、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征得群众同意,动员每户集资2万元。元平山人害怕住在山里。谁也不想错过在山下建新村的黄金机会。村民说:“卖锅里的铁,卖骡卖马,还得交地价。”才两天,征地资金就凑上来了。元平山人终于实现梦想,重建家园,告别了大山。
杨致山村是文县中寨乡的一个高山村落。那一年,杨致山村盖了一栋新校舍。砖块、沙子和水泥都是由驴和马搬运的。叫“驴驮的学校”,可是村里的三头驴和骡子在山路上累死了!灾后重建给羊脂山的藏族孩子带来了好消息。县政府征用了35亩土地,在山下中路岸边建设羊脂山新村。与大山世代相伴的藏族,告别了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一片绿叶可以看到森林的广阔,几个典型的“下山在四川建立新家”的例子清楚地表明,灾后重建为山民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告别了山,告别了昨天,花儿恰到好处,月圆了,天更亮了,地更宽了,农场生活比蜂蜜还甜。
告别大山,开拓未来,多点感情,甜甜一笑,有了新的蓝图,有了美好的未来,有了更辉煌的明天…
标题:[陇文化]告别大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话说桃花红
下一篇:[陇文化]在下岗后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