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网络文学:告别大山
本篇文章1871字,读完约5分钟
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头是山,头是山,山主宰文县。分散在千山宛陵的村落比在石头多。全县有1000多个自然村,山区和半山区占绝大多数,于是与山区有关的民歌应运而生。“一山重,出门爬山;山是断山,插在云里;可以隔着山喊,见面很久。”这首在文县流传了几代的民歌,生动地讲述了山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现在文县一些高山村落的村民已经不再唱过去的老歌了。村民们抓住灾后重建的幸福绳索,下到四川建设新家,告别大山,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开辟了农民生活的新领域,迎来了生活的晴天,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白云深处有人。文县临江乡江丰村,是海拔2000米的高山村。村子高到“离天3尺”,“拔根茅草绑太阳,扯朵白云擦汗”。几代人以来,村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了多年,但他们并没有走出贫困。年轻人对“第一大人”的抱怨并不算少:“我找了这么个地方建村,还没眼水。”2008年5月12日,随着一阵大地的痉挛,江丰村变成了一片废墟,被县城认定为偏远的重建村,全村搬迁到山脚白龙江岸边的建新村。短短半年时间,江风新村奇迹般地屹立在白龙江畔,建起了一座排排整齐划一的砖混结构的新农舍,包括“五保户”、超市、医疗所、农民书店、幼儿园。每个家庭都配备了电视机、电视接收机、太阳能炊具、沼气池和自来水。村里六十五户人家搬进了新房,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牛年春节,江丰村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玩狮子和龙灯,新农村充满了欢乐。村民们高喊社火“吉利”歌颂新生活:“震后重建,告别山下河流,在白龙江畔画新画,建设美好新家园,感谢政府感谢党,永远在小康路上前进!”现在村里十几个农民都买过拖拉机,小四轮车,农用车,在运输上赚了不少钱,跑在致富致富的路上。
也是高山村,文县什邡乡原平山村。这个村庄像滑梯一样陡峭。村里的小伙子打篮球,篮球滚下山,三天没找到。重重叠叠的群山,囚禁山民的台阶,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没有走出大山,没见过县城是什么样子。狭窄的小路像一根绳子,布满了村民的苦涩的血泪。在一大群人中,一个农民扛着一头肥猪下山去卖“任务猪”。走到一半,猪又蹦又颤,人和猪都掉进了深渊。原平山的女生一个个嫁给了河坝,而原平山的男生从来没有娶过河坝的媳妇。“我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元平山人对山的呼唤很深,山中人梦寐以求:在什么生活中才能成为赫巴人?“5.12”地震后,原平山村被夷为平地,山体滑坡,大地出现裂缝。在这样坍塌的土地上重建一个新的村庄,无异于在麻袋上绣花。县里决定在山脚下的白水河上重建新村,协调征用山脚下几十亩土地作为新村的村址,需要征地费90万元。村民是灾后重建的主体,村支部和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征得群众同意,动员每户筹集2万元,三天支付征地款。元平山人害怕住在山里。谁也不想错过在山下建新村的黄金机会。村民说:“卖锅里的铁,卖骡卖马,还得交地价。”结果,只过了两天,征地款就收齐了。施工当天,村民杀猪宰羊,县乡领导也来庆贺,派出施工队。新农村的喜庆鞭炮声奠定了基石,世世代代的山民用汗水打开了新生活的大门。元平山人终于重建了梦想,告别了大山,白水河的波涛为他们唱出了新的生命乐章。
“生长在石头缝隙中的梭梭草经不起干旱,生活在山顶的藏族人也无法脱贫;收藏家的孩子步履沉重地走来走去,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这首悲伤的藏家酒歌放声大哭,唱出了杨致山村藏家子弟的辛酸与无奈。文县中寨乡的高山村羊脂山村是76户人家和383名藏族人的家园。高山上的人们正在受苦。就连高山上的骡子也比河堤上的骡子硬。那一年,杨致山村盖了一栋新校舍。砖头、沙子和水泥都是驴和驮畜驮着,从山上运到山上。号称“学校驮在驴背上”,村里的三头驴和骡子在山路上累死了!杨的藏族家庭一辈子都没有突破大山的禁锢,他们热衷于川巴人,希望成为坝人。党和政府对藏族家庭的关怀,以及灾后重建给藏家子弟带来的喜讯。县政府征用土地,沿中山路修建杨新村。不仅有民居,还有宽阔的街道、小广场、村级组织活动室。世世代代与山为伴,与兽为伴的藏族,告别了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进入了新的生活世界。一个收藏家的孩子在梦里祈祷的新家已经在马平川的中路升起。弹出大地,灌满青稞酒,倾吐心声,唱出党的赞歌,吏子唱一曲酒,以表欢喜与感激:“山中花开,因雨与阳光;藏族家庭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平川建立了新家;藏家的子女将永远追随共产党,昂首阔步走向幸福吉祥的小康社会..."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一片绿叶可以看到森林的广阔,几个“下山在四川建立新家”的典型例子清楚地表明,灾后重建为山区人民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托起了希望的蓝天。
标题:[陇文化]网络文学:告别大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网络文学:陇南 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