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历史这面镜子
本篇文章1350字,读完约3分钟
东汉时,荀悦提出君子有三课:“师古、师人、师镜。”到了唐太宗时,这三面镜子又有了新的发展。所谓“以铜为镜,可以穿衣;以古为镜,能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从此,视历史为镜几乎成了我们的常识。当然也有以读历史为乐的人,但是玩了之后会有意无意的和现实做比较。
中国人的启蒙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启蒙基本上不是从童话开始,而是从历史故事开始。一部《三字经》,里面全是历史故事。至于成语词典中历史典故的数量,有无数的要素。
事实上,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重视历史。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热度。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并延续至今的,与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有关。说得好听点,就是因为历史对我们有用。一部人类发展史,其中确实有值得遵循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历史作为祖先经验教训的总结,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其中,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不再需要尝试;教训可以用来避免风险,而不会重复过去的错误。口头或书面,人们之所以经常提到“古语”和“俗语”,是想用古训作为一种规范来警示自己,告诉别人。以史为鉴,从而知荣辱,秉持品格,明辨是非,见得失,论成败,凸显了国人读史的功利性。
历史有两面性。比如宋朝历史上,打败仗、失地、赔钱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看完之后充满了屈辱和愤慨,伤害了民族自尊心。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市场发达、文化繁荣的弱势朝代,普通人的生活相当平静和丰富,诗意的人文生态更加迷人。其他的就不用细说了。单看孟渊在《东京的中国梦》序言中不足600字的描述,就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宋人的生活是多么滋润,以至于有人高呼“我愿住在宋朝”!一部宋朝的历史,就像《红楼梦》里的“风流宝镜”,可以说是困苦与闲适并存,衰落与辉煌并存。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和借鉴这张历史图片?至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功过都在一处,可以随便用不可以隐瞒,今天可以描述一下。
不是所有的史实都可以拿来当镜子。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真与假、精华与糟粕、真理与谬误往往混杂在一起。对于普通的历史读者来说,不可能一一鉴别研究。经历太多,有取之不尽的好处,也有不知所措的坏处。做得不好,就会陷入迷宫,进退两难,甚至陷入陷阱,上当受骗。这种情况有点像吃补药。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要警惕其毒副作用。作为一部经验教训的历史,即使在前人淘汰之后,也是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还原和结晶来到我们手中的。用同理心去认识和改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这种转化不能完成,历史只是“知识”的目的,而不是有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从过去学习和从过去知道现在之间有一个逻辑通道。这个通道不能随便穿越。只有通过仔细的思考和推理,才能拉近两者的距离。通俗地说,用过去的钥匙打开现在的锁,打开未来的门,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做到。
清代吴若华在《新磨古镜》中唱到:“有眼睛怀疑古代的兴亡,总有声音告诉人们自己有多丑。鱼台化妆时,不要让浮尘再变黑。”这首诗的目的是告诫世人不要让浮尘以“化妆时刷镜子”来模糊自己的视线。然而,无论是研究历史、管理历史、教授历史还是阅读历史,都不适合我们完全采取务实的态度。面对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只是阅读历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意义。不经意间找乐子,不自觉地滋养身心,不一定是一种优雅的读史态度。(摘自《学习时报》,2009年3月11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历史这面镜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大事与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