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走出“快乐疲劳”
本篇文章995字,读完约2分钟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很容易被一些细微的事情打断。幸福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我们的幸福需要“刺激”。从根本上说,它们是食物、新奇等外界环境“刺激”的产物——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状态。
但是,没有“独立性”,很容易通过刺激“制造”快乐来“疲劳”。快乐的“刺激机制”在时间久了就会钝化,需要不断的新刺激,从而陷入“新鲜-厌倦-新刺激”的疲劳循环。就像我们胃口大开,天天吃山珍海味,很快就没味道了。这时候我们吃饭的乐趣和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没什么区别,也许更少。更重要的是,刺激带来的快乐和没有刺激的空缺乏和痛苦是“携手”的——当我们所谓的快乐“升级”时,痛苦就会加剧。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经指出,人的快乐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从外界寻求“刺激”,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创造”快乐;第二种存在于活动中,可以用“游戏之乐”来形容,比如画画、唱歌,但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和改变;生活中还有一种幸福,就是“自主幸福”。
前两种是现代消费文明的产物,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在不断增长的欲望中“收获”快乐;这种获得快乐(尤其是物质刺激)的方式,不仅会增加投入,还容易陷入快乐刺激机制的“疲劳循环”。
“独立快乐”跳出“刺激-满足-厌倦-新刺激”的循环。在梁漱溟看来,这种幸福是生命力的活泼、顺滑、波澜;“幸福在人心”,不需要寻求刺激就能得到。“如果你真的把生活的重心——兴趣放在生活本身,那么生活永远是新的。”幸福来自生活本身,而不是挂在某处的果实。得了就开心,得不到就痛苦。
孔子说“仁者无忧”。按照梁漱溟的理解,“仁”就是“按照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他也可能会伤心哭泣,但他会停止感觉,不停留的活着,所以他的生命力还是很平稳的,没有停滞。就像小孩子不难过一样。即使哭,也无忧无虑。他们不让痛苦留在心里,因为他们的生命力是光滑的。
人们追求外在的趣味,寻求快乐的刺激。一路走下去,总会带着苦乐面对“升级”,所谓“苦乐参半”。人只有把自己的品味转移到自己身上,幸福才是“可持续的”。很多人在欲望的循环中无法自拔,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把快乐集中在生活本身。
这种“可持续”幸福的概念启示我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解决后,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或社会地位。大多数人注定是平淡的,但却可以成为让自己快乐的人——快乐存在于看似平凡平淡的生活本身。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1月16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走出“快乐疲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正月里不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