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境 界
本篇文章1331字,读完约3分钟
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和追求,让我对他了如指掌。当时,他定期在CPPCC民主协商会议上发表一篇关于史料考证的文章。因为他没有订阅这份报纸,所以他发表文章后总是来我办公室要报纸。志趣相投的我赶紧帮他在旧报纸堆里找到了有他作品的样报,他一个劲的说着感激的话像宝藏一样。我说只是一点点努力,不客气。
过了很久,他拿着一本厚厚的《故乡轶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把多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收集到一本书里,你应该给出更多有价值的意见。”他那么看重我,让我有点害怕。“一定要好好读!”我对他说。他又匆匆走了,而我正忙着工作,刚翻了翻《故乡的轶事》,不得不暂时放下。当我终于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他的代表作时,我被这本书深深打动了,这本书散发着墨的芬芳,体现了他的努力。这本书汇集了陇南壮丽的山河、当地的景点、历史和土地、春秋名人、风俗和民俗、文史笔记等。那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带领我畅游在陇南这片神奇土地的每一处独特的风景中,让我沿着陇南漫长的历史长廊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改革开放、发展繁荣。品味着一行充满深情的文字,我觉得这些文字是从他那颗热爱家乡的心里慢慢流淌出来的语言珍珠。他写的名胜古迹,不同于描绘风景的游记,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探古寻幽;他写特殊的产品和习俗,而不是一般的介绍和解释,而是借助谚语和传说,集中体现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古老的魅力;他对历史人物的书写不仅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而且通过详实的史料再现了他的内在气质和人格风格。
他是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曾主编出版《陇南邮电志》、《陇南通信笔记》、《连曲奇观》等书。1990年退休后,他并没有选择纯粹意义上的养老。而是拿起笔,以平时学而优则仕的心态,致力于挖掘和搜集散落在陇南秀美山川之间的人类历史和民俗的珍珠,为后人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他游览了岐山,穿越了邓巧,游览了丘迟和上集峰,游览了陇南九县每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名山和大江大河。为了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经常徒步跋涉考证,拜访民间艺人,与农村老人长谈,搜寻大量珍贵的信息,真正使每篇文字融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有志者事竟成。他为心中崇高理想和神圣事业的勤奋工作得到了回报,在《邮电史》、《邮政周刊》、《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陇南日报》等20多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搜寻古代的优秀作品。十年的辛苦非同寻常,两百多篇带有泥土气息的文章,就是老同志人生境界和毅力的最好见证。
人生苦短。任何挣工资养家的人,都会去他退休在家的那一天。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不同的安排。下棋、打牌、打麻将、休闲等等主要是为了娱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他的笔在有生之年描绘他可爱的故乡,却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难能可贵。像春蚕,虽老,却执着地吐出银丝织成的美图,像蜡烛,虽燃烧自己,却孜孜以求用文字照亮人心,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崇高境界。
一种超然于世俗不做作的人格力量,为了心中的旗帜而抛下各种杂念。几本有着几十年心血和真挚故乡情结的书,一百多万字发自内心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董胜贵,一个从人间逝去的乡土文学宠儿。
标题:[陇文化]境 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民间语文:宿舍是谁的
下一篇:[陇文化]噢,那一篮子黄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