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让水河流域的“楷模树”—黄连
本篇文章904字,读完约2分钟
春天,阮水河流域的老阳一家吃了一盘凉菜,拌着黄连嫩枝嫩芽,一直香到现在。最近翻史书发现,让水河流域广为生长的黄连与字模有一定关系。它的起源来自子贡悼念其师孔子时所支持的丧杖(即丧杖)。
黄连,古称桀树,漆树科落叶乔木,高25米。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春天开花,雌雄异株。核果近球形,红色或紫蓝色。树皮可以用来制作栲胶。鲜叶可制成芳香油。适应性强,喜光,根深蒂固,生长缓慢。木头是黄色的,又硬又细。用于建筑、雕刻等。水果可以高温压榨食用。刘宪庭的《杨光杂记》载:“穆凯也是今天的黄连树。尴尬的话可以当个装置。”
在让水河流域的山区,甚至在路边和村头,随处可见黄连挺拔的身影。它的羽状复叶是绿色的,所有的昆虫都不会入侵。人家拿来当柴火,火力强;当窝用,经久耐用,耐砸;用作家具,牢固不易变形;用它来雕刻神灵的金身,栩栩如生。春天,人们采摘它的嫩芽,拌凉菜,比香椿芽好吃。秋天,人们从它的果实中获得油,它的味道是独特的。总之,就像流域里的岩石一样常见。多年来一直没有特别关注。
不过黄连确实是字模的来源。相传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他的弟子子贡听到这个坏消息很伤心,于是他穿上孝服,手持孝杖,从卫国赶到了鲁。孔子下葬后,子贡向老师进贡,守墓六年。守墓期间,子贡每天都要双手拄杖在墓前跪拜。子贡为了方便,干脆把孝棍插在墓前的土里。几个月后,这根木孝棒发芽生根,长成一棵树。
今天,走进山东曲阜的孔琳,孔庙公园里有一块“子贡手植开”的石碑。碑后石坛中有一个烧焦的残肢,是清朝康熙时期雷火所烧的《子贡寿志解》残肢。
子贡因师孔子的教诲而成为人才,并在后世成名。自贡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溧阳市(今河南省浚县)建了自贡庙,并在庙旁定期植树。据说自贡寺的正规树,根深叶茂,树干四人合抱。它生长了2000多年,直到1940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县城,才逐渐枯萎死亡。
孔子和子贡两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真的是后人的楷模。郑玄《礼记·东汉儒学》有记载“现世必行,后世必以为开”。《后汉书·鲁直传》载:“鲁直,海中名书,儒宗,士之典范,干国也。”到了宋代,孙诒的《吕翟氏二编》说:“孔子生在墓上,周公生在墓上,后人以为是典范。”
标题:[陇文化]让水河流域的“楷模树”—黄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