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山东《非遗条例》开始实施
本篇文章1894字,读完约5分钟
从12月1日起,酝酿了近两年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从2014年1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小组,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形成,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各方在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时都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哪些山东特色?采访了相关部门,梳理总结了几个特色亮点。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七条规定:“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二月二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销等活动。"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江蕙解释说,这是一个具有山东特色的原创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虽然中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但“文化遗产日”活动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定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传统民间活动很少。在此期间,很难充分发挥与人们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优势。
每年腊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传统节日达到高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的最佳时机。有利于群众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营造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鼓励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江蕙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通过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核心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前提是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鼓励生产性保护,符合非遗传性传承发展的具体规律,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传承人的传承热情,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支持教育机构的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立教学和研究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培养和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麟表示,各级各类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利用自身专长和优势开展非遗教育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其传承和传播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培养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开展非遗传性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
据统计,目前山东有417所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并将其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明确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形式和内涵完整的地区,设立同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
李国麟介绍,该文明确了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条件和目的,并规定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她指出,实施区域整体保护的模式很多,其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最重要的模式。
第33条还强调,“建立文化和生态保护区应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场所,以避免损害。”
有专家指出,就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些地方文化意识不强,非物质文化保护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仍不完善,所需经费未纳入市县预算,保障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非遗产保护团队和继承团队的继任者很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目前,山东省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有8个,国家级名录173个,省级名录555个,国家级传承人60人,省级传承人313人。截至2014年底,全省依托非遗项目的企业和经营者39170家,年经营收入210.77亿元,从业人员309万人。
——西商日报,12月14日(李阳)据甘肃联政。com,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12月初起,省委三个检查组先后进驻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和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标题:[陇文化]山东《非遗条例》开始实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