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古代官员亦有“民主评议” 明清时期蔚然成风
本篇文章989字,读完约2分钟
我要做好事,我要改变恶事。它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
现在民主评议干部屡见不鲜。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官员民主评议,有些朝代相当繁荣。
春秋时期,郑国设立了许多乡村学校,即乡村小学。后来,村民们经常聚集在农村学校,谈论父母的缺点、国家大事,甚至评论政治得失。一些官员听到农村学校的批评感到不舒服,并建议郑国庆的孩子应该摧毁农村学校。子产不同意。他说:“我要做好事,我要改变恶事。它是我的老师。如果有,怎么销毁?”意思是:我会跟着他们说我做的对,我会纠正他们说我做的不对。这个乡镇学校是我的老师。怎么才能禁止?让民众自由评判官员,把民众的意见作为行政的镜子,这就是分产对乡镇学校的态度。
民主评议的真正开端是汉魏时期的乡议选人制度。当时官员的选拔和考核都要经过群众的审查。西汉时期,国家定期派官员四处巡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先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公众对各级官员的评价,再看档案,听汇报,最后对官员做出评价。因为群众的高知名度,农民朱毅可以从乡镇官升到高级农民。反之,民主评议不好的人也会被拖累。汉代溧阳县令谢佑,因在民间声誉不佳,被上级勒令辞职。到了魏晋南北朝,大清之风兴起。即使你是农村村民,如果你受到清朝的表扬,很有可能会去朝廷做官;反之,一个官员一旦受到清朝的批评,就很有可能失去官职,被撤职。
明清官员的民主评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唐宋时期,民主评议进一步发展。唐朝考察地方官僚时,把民意作为重要内容。在唐玄宗,礼泉县县长李俊英任期届满。几十位长老代表百姓要求他的上级州府留任,这恰好是皇帝在微服私访时知道的。不久,皇帝亲自批准礼泉县令李俊英担任淮州刺史。
明清时期,民主评议官员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朱元璋在《大禧年》中明确指出,全国各地的老人和全国各地的绅士都可以评论地方官员,他们的意见可以直接到达中央。海瑞在明代正气凛然,被人们誉为蓝天。哈利离开淳安县令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桌子上摆了一碗清水和一面镜子,以示庆贺他清水如镜的官德。
然而,由于民主评议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古代民主评议虽然繁荣,但很难持续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缺乏固定的制度约束,民主评议更具随意性和主观性,也存在一些机会主义和舆论现象。比如明宣宗永宁县的税务大使刘迪,有一次宰羊买酒,让当地的老人写一封表扬信给上级,以便留任。
(来源《文史博览》作者:刘炯)
标题:[陇文化]古代官员亦有“民主评议” 明清时期蔚然成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