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民生”最早出现在《左传》 着重强调勤劳
本篇文章1725字,读完约4分钟
民生这个词自古就有。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其中所谓民生为勤,勤非匾,勤可免饥寒。表面上看,似乎强调勤奋的个人美德,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我国属于历史上典型的农耕文明,现代政治家、理学大师曾国藩说过,民生以庄稼为先,国民经济以丰年为先。但实际上,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帝国社会里,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内容,所以民生和国民经济是并列的。祭祀土地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起源于农业生产,但被用来以德显示皇权的合法性。再者,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实际上与民本话语密切相关。所以此时对民生的认识,除了农业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和强调皇权社会统治的合法性。
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早在殷周之际,周就取代了殷商政权,由神权统治作为一个边境小国,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定不仅需要顺应天,更需要回应人;所谓天道视己为人,天道听己,听人。普通话郑宇里也有一句话,民有所欲,天道必依。此时的政治文化观,与那些冒充神之子的殷商截然不同。他们需要尊重天堂,但他们应该保护人民。这种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是民生话语的萌芽。
真正形成民生话语体系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关注民生疾苦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左传》、《论语》、《礼记》中,孔子及其弟子都要求当时的君主轻佻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并将其提高到君臣关系的高度;主张爱而不攻的墨家,主张无为的道家,其实也有类似的想法。
孟子,儒家的另一个代表,是中国古代民生之主。按照孟子的观点,民生与王道密切相关。王侯之宝,地、民、政、民生,与地、政同等重要;身体健康,死而无憾,是王道之始,使人之命之道,在于使人之产,取人之产,即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要防止过度取人和严重不公平财富。而且孟子坚信,只有在人民的支持下,他才有资格成为世界的共同主人。在他看来,三代兴衰只是德与非德,天下得失与百姓得失挂钩。因此,当唐舞赢得世界时,他得到了被桀桀打败的人们的支持。及其重视民生、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少的经典话语,几千年来广受赞誉。因此,此时论证王道统治合法性的方式已经基本摆脱了殷周之际的天命观,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观已经初具雏形,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就是民生。
汉代思想家贾谊继孟子之后,写了一本书叫《大政》,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开始了,就是说人民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是为了这个,君主是为了这个,官员是为了这个。旧国以民为安,君主以民为威胁,官吏以民为尊严;他的代表作《论通秦》吸取了秦百万统六国但两年后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除了自己的富国之外,还与各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早日安定有关,秦国的迅速衰落也是因为其残暴的统治陷入了泥潭。秦汉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很多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意识到了民生疾苦与政权统治合法性之间的联系。因此,“人民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以民族为基础的,以民族为基础的,以民族为基础的”这句话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和文化含义。
所以民本主义和君主主义其实并不是一般认为的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相反,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中,即使以民为本的人再次强调民生,他们并没有赋予人民国家的主权,而是仍然将这种主权归于君主,这是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人也是君主主义者的关键。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者,是绅士,是道德和法律的主人。国王不仅是国家的立法者,也是权力的最高执行者,天子的地位是统治制度。只有国王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是别人无法分享的,否则世界将会陷入混乱。
可见,民生疾苦当然成为衡量古代皇权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即所谓民为立国之本;但国家主权还是属于君主的,无论是民生还是民本,其中的人民只能是臣民而不能是公民;民生基本限于满足物质需求的程度,政治统治的权力分配不允许分享或触碰。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即使提升了人民的地位,其实还是建立在皇权统治的前提下。因此,关于中国古代民生话语,我们应该意识到以人为本的成分,但也应该意识到它是以臣民君主的政治制度结构为基础的。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古代民生话语背后的政治文化意蕴。(作者:傅子堂长安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标题:[陇文化]“民生”最早出现在《左传》 着重强调勤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