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口水战将止于何时?张颐武:慢慢取决于网民自律
本篇文章1720字,读完约4分钟
张颐武:著名的评论家和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不时爆发的网络口水战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伴随的影响。但是上网的时候,总会在密密麻麻的信息里看到,也许会在日常的讨论中,饭桌上谈到。它不能让你视而不见。对于人们介入、传播和享受口水战的网络现状,本文采访了业内知名评论家白烨和张颐武,以探究网络论战闹剧背后的原因。
强化情绪,缺乏理性
北京晨报:网上口角频繁,缺乏理性的原因是什么?
白烨:从现在开始,只要网络上的辩论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的口水就有很大的成分。首先与网络本身的传播系统和语言特点有关。网络提问通常是针对对手的,同时也是宣传性的,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信息源。博客和微博,可以互相转发,有时候影响力比纸媒更大,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时期内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因为它的即时互动效果,很多人介入,介入的速度很快,容易导致混战。再加上不同领域支持者的加入,给人一种群殴的感觉。
张颐武:原因之一是网络上的忠实粉丝需要收集他们的情绪。其实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一条线上,有意见分歧。当它们在网上积累和发表时,它们之间很难保持逻辑,所以它们必须使用更强的方式。有些长文和深入分析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必须有很高的情感水平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网络文化的一个特点。此外,责骂和发泄情绪可以加强那些在网上支持自己的人。有时候在网上,我们不看逻辑,看思想,也看谁的权力大,中学就会倒向权力更大的一边。当然最后还是要看你的逻辑,但是骂中强化情绪是聚人气的一个特点。逻辑的,温柔的,双面的方式,不是很受欢迎。
主观推定没有底线
北京晨报:网上质疑的程度和争议的底线在哪里?
白烨:在一般的学术辩论中,底线应该是有理由和证据。不废话,不骂人。但是这两点现在在网上有所突破。一是没有真凭实据,二是说东西骂人,有人身攻击嫌疑。现在网络上经常有对对方的主观认定和推定。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人,你会用各种真假说法来推定。先说明这一点。可能很难说什么时候亮,但是其他人可能会去捡夏粮,帮助别人。
张颐武:如今,网上提问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形式有逻辑提问和事实提问。事实是可以证明和证伪的,而逻辑是很难证明或证伪的。一般来说,网上一定程度上的猜测和质疑的宽度大于正规纸质媒体或其他媒体发布的宽度。很容易质疑网络推理和推论,网络最后的伦理底线还在探索中。目前针对网络骂的民事诉讼并不多,往往骂完就过去,损害难以认定。法律定义模糊,道德上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人站在这里,觉得一方可以一直骂我。我觉得对方骂我是人身攻击。现在最简单的底线只能是一个不能做恶意造谣,一个不能做谩骂。
早期的辩论是什么样的?
北京晨报:非网络时期早期的辩论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白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辩论一般在报纸和期刊上进行,大多数都很有思想。论文发出后,同意或不同意的人会在写文章前仔细研究。比如人道主义,80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90年代的文学与人文精神,都是严肃而深入的争论。当时的文学论争,除了当事人之外,也影响了整个文艺界和学术界,从而带动了一个时期的文学思考。无论你如何介入文学问题的争论,都应该代表不同的学术观点。现在网上辩论的学术成分很弱,但是充满了火药味,互相反应快,参与者多。这不仅是一个不同的讨论平台,也是文化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以前,不谈人身攻击。如果你说得不好,你就不能做好一切。现在看来,犯很多错都很正常,人攻击也没关系。现在的网络辩论缺乏学术诚意,情感意向是表达观点的主导因素,主观臆测是用来绕过一个已经认定的说法。
张颐武:以前的辩论,比如鲁迅、梁实秋的辩论,也有激烈的言辞。经过大量争论,立场高于事实。如果你站在某个位置,你就不能后退。现在参与网络文字战的人多了。当时发表文章不容易,辩论一般只有少数领导参加。不像现在,每个人都能说两句话,两者没有可比性。之前的辩论都是基于媒体的运作,人数少,影响力小。目前争议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随着各种各样的人的参与,公众判断的空变大了。
标题:[陇文化]口水战将止于何时?张颐武:慢慢取决于网民自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