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的羊群
看唐诗,翻看那些盛唐诗人的简历,突然意识到,这些闲适的歌手不是平民,领导节日的人都是在执行公务。除了孟浩然这位和你齐名的大师,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谋求高位,就连生活在江湖的诗人杜甫,从天水退下来的时候,也伴随着一首《钦州牧歌》。当然,他在古代钦州放牧的是“人”,而不是牛羊。中国文化似乎很难与社会政治纠缠在一起。
从古代先秦到最后一个衰落的百年前的朝代,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直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教导中国人要做忠实的羔羊。俗话说,《论语》有一半能统治世界,《四书五经》一直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最畅销的书。就算是秦始皇的一场大火也没办法。在科举考试之前,历代文人都很熟悉文字。那些一辈子执着于仕途,却永远拿不到第一名的金范人,每天都在不明不白的飘动中,吃着圣人留下的智齿,像栅栏养的小羊。
到19世纪下半叶,这种情况已经改变。在康梁师徒的引导和倡导下,新文化打着“救国”的旗号,大举进入中国。梁启超开创了一种外来语法的新文体。华侨和学生,国内学校的师生,特别是报纸上的,看了他的文章,然后给当局写书,给报纸写文章,讲洋务政治。梁启超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畅销的作家,不经意间成了领袖。即使是官场人士,也纷纷效仿这种通俗的文体,在给皇帝的奏章中照搬梁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他们也是新报最忠实的读者。
显然,20世纪中国的思想界是新文化的阵地。在鲁迅等文化先驱开启的这个全新的世界里,读者开始享受文化带来的雨露和阳光。沿着时间的纬度,我们可以看到,半个世纪的背影在1967年“革命”的摧残下变得恍恍惚惚——文化大革命成了文化的断头台,许多思想家成了思想的白痴,知识分子成了文化的绵羊,蛰伏在漫长的寒冬里。但是中国文化的“草山”不再生长,不再飞翔,真的会枯萎吗?
今天,我们仍然在努力摆脱革命留下的后遗症,努力让自由之风唤醒这个古老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文化饥饿,中国人突然跳到了文化的桌子上。可以说,一群饿羊遇到了最好的草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的大好时光,诗人可以一夜成名,被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牵着鼻子走,人人吃草,长胖。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和文化背后都出现了实用主义的幽灵。从写作、出版到销售,每一本书都不是一种寻找出路的精神文化,而是一只暗中拨弄经济算盘的看不见的手。
对于像绵羊一样大的读者来说,中国出版商一直在做农活:从饲料分配到剪羊毛,他们在不断改变手段。在这个没有激情的工厂里,实用、消费、休闲都在书写着某些人的秘史,杂事,以及上面饲料的配方。在一个笼罩着无数悲伤、抱怨和低语的车间里,有大量这样的熟练工人:术语学家、简单思想的权威、无缘无故呻吟的甜腻病患者。结果是文化浅薄的占了上风,功利主义占了上风,崇尚金钱和权力的占了上风…
当然结果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羊皮出在羊身上,羊肉出在羊身上。聪明的出版商对每一种“羊”的喜好都有清晰的把握。比如一个上了年纪的羊贩子,知道每只羊的毛重,习性,爱好。近年来创作了一本畅销书的华谊出版社总裁金直言不讳地说:读者是出版社的第一父母...
这是一个经济泛滥的时代。一本书的内容要适合大众的胃口,封面要开胃,价格要符合大众的胃口。于是有一群羊低着头,闭着眼睛,谁也不能思考。他们的思想已经被别人(牧羊人或出版商)仔细清算了。他们接受了集体无意识中的欺骗话语,在文化的权威面前卑微地活着,又活了一次,却看不到自己思想的丝毫分量。他们无味的阅读消耗时间,助长了大众阅读的惯性。
他们都是文化绵羊...
标题:[陇文化]文化的羊群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春信儿
下一篇:[陇文化]逝去的乡客·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