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以艰苦求卓绝
本篇文章1616字,读完约4分钟
写敦煌:范进士自述的过程中,脑子里总有几个问题:戈壁沙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什么李光星会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种出这么甜的水果?为什么西北大漠有常书鸿、、范进士这样一批坚守大漠不走的莫高窟?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在寻找生命的大美。
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有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写在纸上,画在墙上;历史也是强大的,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相,希望它永远不死。一代又一代莫高窟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坚守沙漠、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
1944年,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和青年学子,带着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来到敦煌扎根沙漠,在黄沙飞扬、无电无水、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无聊寂寞的条件下,古卢·兰洛夫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础。2014年第一次去敦煌,看到老一辈文物保护人员居住的土房子,我就流泪了。他们是如何克服这样的困难条件,坚持临摹壁画,坚持学术研究,成为莫高窟一批脱不了干系的?
范进士说,70多年来,莫高窟之所以能在一切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保存,在于莫高窟的奉献。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敦煌人的墓地在党泉河畔,这里埋葬着包括常书鸿和段文杰在内的27个人。他们是第一代坚持敦煌文物保护的研究者。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最终返回敦煌。晚年的常书鸿说,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如果有来生,他还是莫高窟人。段文杰在临摹和研究敦煌艺术、促进敦煌研究、促进敦煌石窟保护和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只要进了洞,你就彻底忘记了烦恼,一旦看进了眼睛,一切都是从心里出来的。
响应祖国的号召,范进士从北大来到西北,这不仅是一次时间和空的飞跃,也是一次漫长的精神旅程。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至于守护世界文化遗产,她简单的说了一句:今生注定,我是莫高窟的守护者。从保护管理到旅游开放,从敦煌研究到数字档案建设,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数字敦煌的实现,从黑发到白头,夫妇用生命实践了他们的誓言。40年后,她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报告《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获得了王德迈国学奖、吴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成就奖。获得改革先锋荣誉后,被授予全国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她得了脊髓灰质炎,几乎瘫痪,但她却用那两条细腿走过沙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和崎岖,持续了50多年。
第一次去莫高窟,不仅看到了洞内辉煌的壁画和雕塑,还看到了莫高窟用他们洞外的生活创造的令人惊叹的精神雕塑。每一个献身莫高窟事业的人,怀着同样的信念,也克服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范进士说: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激励着大家成为一个整体。老一辈50年不走,晚辈30年不走。这些人那么有才华,那么有学问,为什么不离开?哪里没有这里吸引人?但是我不能放弃这几百个洞穴,最后我在这里呆了一辈子,永远。每个人都像大树上的一根树枝。树枝和整棵树一起长大。他们共用一个树干和一个地基。这样才能像沙漠中的胡杨,从贫瘠的沙漠中吸取大地的水分和养分,一起沐浴晨光,一起看夕阳,一起抵御岁月和沙尘暴的侵蚀。
写范进士传记,一定要了解敦煌的学术史,但我写的不是敦煌的学术史,我要写的是一个对敦煌各方面都有深刻见解,用生命实践保护事业的学者的精神史。本书记述了范进士的奋斗史,照顾了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史,是观看莫高窟的历史见证。为了保护莫高窟这个人类特有的文化遗产,很多莫高窟愿意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坚持和奉献源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对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这将产生巨大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
艰苦奋斗出类拔萃,这是范进士,这也是莫高窟世代相传!莫高窟在艰苦奋斗中凝聚的崇高精神,是令人敬畏的时代之光,是莫高窟留给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2日第20版)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以艰苦求卓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艺术要为时代留痕
下一篇:[陇文化]少年的你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