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从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看文学未来
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备受社会特别是文坛关注的作品陆续出版,其中有的《北》、孙惠芬的《寻找》、梁的《在人间》、刘亮程的《随花》、李二的《兄弟》、许怀忠的《引风》、许的《北进》、叶舟的《敦煌传》
从提名的作品和作家来看,从作家的地域分布来看,茅盾文学奖作为当代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其国家视野和沉思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西方作家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新疆作家刘亮程的《少华》和甘肃作家叶舟的《敦煌传》的收录,表明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中国西部文学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名著越来越耀眼。当然,这两部作品之所以引起关注,可能与作者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学呈现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每个小说家都有个人写作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认为的,可能是地理或精神意义上的。只有当小说家扎根于自己的基地,他才能使自己的经验和材料有足够的空空间和可能性来发挥或成长。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敦煌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存在,而是精神文化意义上的特定符号和独特性。这体现在甘肃作家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纪事》巨著(上下卷)中,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甘肃敦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人;换言之,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就创作本身而言,对甘肃大地的熟悉和了解不仅是作家叶舟人生的起点,也是其独特性的立足点,当然也是其文学构思和创作的源泉。
当然,从代际作家的角度来看,10部提名作品中,老、中、年轻作家的作品都有。一方面有老一辈作家的作品,如军旅作家许怀忠、知青作家梁、20后、40后,可谓苍老而志存高远,堪称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另一方面,近年活跃于文坛的许、、等青年作家的作品也榜上有名,有力地展示了新时期青年创作群体的蓬勃朝气与青春力量。与上一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中只有一部来自70后作家相比,今年的双炮不仅表明茅盾文学奖重视和关注年轻创作群体的文学成长、时代情怀和未来创作趋势,也表明年轻作家经过多年的经验在文坛崭露头角,表现良好。
时代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学的发展也必须有人跟随。当今社会文学的生成越来越离不开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青年作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时代触角和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使当代文学更加充满活力。青年作家也是最能感知时代脉搏的文学创作群体。他们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深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青年作家先锋性、表现力和突破力的更新体现在他们对文学语言的发展和不懈思考,以及对当代文学各种可能性的探索和对固有创作范式的突破。不可否认,青年创作群体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再者,青年作家这一创作群体之所以能够被社会认可,被成千上万的读者接受,关键是他们所表达的文学主题也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现实意义。徐则臣的《北方》和葛亮的《北方的虹膜》都以年轻的目光聚焦于时代的高峰空,透过历史的迷雾欣赏或探索人们的各种处境和某些类型。当然,年轻作家并不是为了个性而盲目追求个性的另类创作,而是热衷于捕捉复杂的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需求。 这对青年作家创作群体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时代精神和使命,也是青年创作群体不断增长的创作优势和不竭动力的根源。
光明日报(2019年8月15日第13版)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从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看文学未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