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读祁波报告文学集《苏醒的远山》
本篇文章1514字,读完约4分钟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启博在甘肃纯文学刊物《天妃》上频频出现,并不是因为写小说、写诗、写评论,而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特殊风格,我、陇南的知识分子、省内外的文学爱好者都认识了它。十年后,我在武都遇到了这个传说中的老师。世事变迁,万事皆变。齐伯老师从陇南著名的省首长一跃而起担任部门领导,我也从以前的学生变成了老师。当他知道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时候,一天下午,他给了我一本新出版的报告文学集《苏醒远山》,让我写点东西。很难按照我的年龄和学识去写一些关于他的作品,但当我读到这本厚重的作品集时,一种莫名的冲动再次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徘徊。这是一种良心,一种责任,一段历史,一件往事...如果仔细总结,我认为这部作品有以下亮点:
第一,历史的艺术再现
历史学家不同于普通的故事作家,他们可以利用历史学家拥有的客观历史观点,通过历史语言准确地再现那个时期的历史。这条路的鼻祖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鲁迅称之为“史家绝唱”。而报告文学则是以文学的风格渲染记录当时的历史,通过文学的语言把读者带入这种情境,从而产生共鸣,产生真情。例如《苏醒远山》中的《古墓悲歌》、《白龙江不会被遗忘》、《天使本色》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但与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时的绝对真实不同。他用文学之笔将这段历史艺术地升华了。报告文学不是报道全部事实,而是对事实进行选择和提炼。选择和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处理的过程。正如徐迟所说,“报告文学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必须非常真实,是代表我们时代真实性的事实。”
第二,人物的丰满和成功
报告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其文学水平上。这就是报告文学与一般新闻报道和故事的区别。正如茅盾所说,“一篇好的‘报告’需要具备小说的所有艺术条件——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等等。”齐波老师很注重抓住人物的领袖,画龙点睛,用笔触金,话语中有一种认同的同情。作者知道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没有人物,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力,就像鲁迅的《阿q正传》、梁的《陈焕声》、沈从文的《崔璀》一样。这些人物是作家最具代表性地塑造的最优秀、最成功的人物。
第三,成功的环境描述和氛围渲染
环境描写往往被文学理论家视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缺一不可。为了让报告文学更有吸引力,有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食欲。环境描述和氛围渲染缺一不可。齐伯老师在作品中要么引用经典,自问自答,要么在哲理诗句中说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道理,然后引出下面的话。“坐落在米仓山褶皱处的偏僻村落,就像一只在峰峦和峡谷中摇曳的小船,永远画不出他的心,他的家乡就像一轮空曲线高悬的山月……”(《战旗为何美丽》)。在抒情的同时,在给作者一定的偏爱和情感的同时,描写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过去经历了许多沧桑...突然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尸体在深谷中消失了。孩子不敢出去玩,大人路过献伴。”(《古墓悲歌》)渲染古墓被盗导致死亡后的诡异场景。
总之,单纯从文学角度来说,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比如语言优美,情节紧凑等等。看完文集,我在背后思考,但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执着追求者为之奉献一生的历史见证,是一个战士捍卫正义,歌颂主旋律的时代赞歌。回想起前段时间去齐波老师家,他拿出了他20年前拍的《乔奇》专辑,五年前我弹《非典》专辑的时候,忍不住更加尊敬他,因为从他身上看到,即使生活中有更多的苦难和批判,追求信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一种力量。当然,话说回来,这个报告文学集也不是绝对完美的。比如文章之间的结构类似。比如我不赞成这种模块化写作,总是先讲,再单独讲,再总结。也许这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作者自身的写作习惯造成的。好在瑕不掩瑜,人见人爱,这里就不赘述了。
标题:[陇文化]读祁波报告文学集《苏醒的远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