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年画如何走进新年俗场景
本篇文章1083字,读完约3分钟
1月28日,在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北京市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由恭王府博物馆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传统年画展在北京启动。这些年画给首都人民的春节生活增添了浓浓的味道。
元旦贴年画是中国人的一个古老习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画开始淡出中国人的春节生活。在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断有年画回归春节的呼声。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年复一年赋予年画意义的社会生活场景已经消失。我们很难要求人们把他们的门变回旧风格,年轻人也很难按照旧习俗庆祝节日。但是,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把年画收藏进博物馆,还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生活场景中为年画找到一个有用的地方。
在这方面,从非遗研究培训项目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再到近期年画回归春节活动,围绕年画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从培训传承人到举办展览、进行跨境对话,从开发体验课程到研发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在新时代无形保护理念的引导下,如在生活中看人看物用字,年画从业者、当地民众以及所有参与者逐渐树立起年画会起死回生的信心。
年画的主题越来越踏实。图为反映当代人生活的年画。明亮的画面
以年画为主题的工艺美术。明亮的画面
年画《竹报平安》。明亮的画面
年画的传承人在做年画。明亮的画面
一幅贴近时代的年画,《镜高挂》。明亮的画面
走进校园:小学生正在展示自己的年画。明亮的画面
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整个中国传统工艺行业,都面临着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年画也不例外。近日,桃花坞木刻年画全国代表传承人方先生逝世,75岁的叶宝芬先生因病住院,但桃花坞木刻版画并未中断。桃花坞年画社于2001年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至今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学院每年都会派学生去年画社学习。到目前为止,21名学生已经学会了,其中6名留在了社会上,成为了骨干。剩下的同学要么进入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要么自己开画室。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性传承融合的成功案例,可供其他年画产地借鉴。
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后辈年画的传人,如开封木刻年画李力、佛山木刻年画刘重平、滩头木刻年画钟兴林等。,也在非遗留研究和培训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二代中的佼佼者。这些80后和90后不仅以创新的方式推广年画,而且掌握核心技能,有能力开发新产品。有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有组织地派后辈继承人到年画产地交流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他们可以借鉴佛山、广州和青海玉树的经验,在整个系统内培养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当地的各种发展机会。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年画如何走进新年俗场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艺术家不能自己“病了”
下一篇:[陇文化]别低估了年轻观众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