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为什么电影大师们的票房不行了?
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思议的一年,制作了许多优秀的电影。那一年左右,华语电影《摩登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了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金棕榈,张艺谋的《活着》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全国票房冠军。三个人不能算是导演大师。但这两年三位大师的作品市场表现一般,仿佛总有一条红线无法跨越。张艺谋的《影》和姜文的《邪不压正》在6亿左右徘徊,陈凯歌的《妖猫传》在5亿左右。现在,大师们的票房表现还不够亮眼。客观来说,这三部电影在国产电影中也是质量过硬的。为什么它们在市场上不受欢迎?
这三位大师都有非凡的艺术独创性
比较这三个人是吃力不讨好的。我们只分析他们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文化反思一直是陈凯歌的标签。良好的家庭和学术出身,同时又经历了时代和制度的压力,使陈凯歌这样的青少年成熟起来,喜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反思历史的谎言。《黄土地》展现了几千年黄土文化下个体的麻木。《儿女之王》、《大游行》、《边走边唱》、《荆轲留秦王》都充满了对时代、集体乃至民族弊病的反思。他头脑干净,终于在《霸王别姬》史诗叙事中登峰造极。但是,当陈凯歌想从传统文化的自省与拷问中清醒过来,聚焦当下的时候,《无极》却成了大师最大的耻辱,这是不和谐的。《赵氏孤儿》的艺术水平低于预期,《寻访》没有把握住现实主义的精髓,《道士下山》更差。你不能说陈凯歌没有思考,但是他的思考很难和观众产生对话。
张艺谋最擅长色彩控制。从《黄土地》开始,就表现出对画面和色彩的惊人掌控。《红高粱》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夸张的民间想象之间有着强烈的张力,形象风格非常狂野。这种肆意狂热的色彩执念一直维持到现在。早期的张艺谋很土气,喜欢拍农村题材,深受新写实主义的影响。第五代的文化意识和责任在《秋菊》和《一点也不少》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张艺谋的第二个身份是国产大片的开创者。《英雄》确立了大片的基本范式,但也从此被打上了艺术堕落的烙印。《城中金花》《三枪奇袭》《长城》一路走来,票房高,但艺术探索止步。
姜文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作为中国的卡斯特利卡,他是最狂野的中国导演,但他并没有背负反思自己祖国文化意识的枷锁。相反,他总是以戏谑的态度看待历史,是真正的酒神精神的后裔。《阳光灿烂的日子》用滤镜美化动荡的时代,聚焦历史中人的自由与自然。《鬼子来了》中荒诞的黑色幽默在国内基本无人能及,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呢?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更是痴人说梦。火车分娩,疯狂的母亲爬树,河边的鹅卵石房间。隐喻无处不在,通过个体生命的荒诞来反映时代的荒诞。姜文最大的特点是其强大的行为空,这是最擅长表演的,也是最严肃的历史可以嘲讽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喜欢以历史背景为舞台,让各方力量轮番上阵,冲突激烈,鱼死网破,finally/きだ
可以说三位大师的艺术原创性已经成为他们获得江湖地位的最根本保证,但是这种原创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吗,观众每次都能感受到吗?这些都不能保证。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为什么电影大师们的票房不行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