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丧尸文化下的现代迷思:我们都是行尸走肉?
本篇文章1516字,读完约4分钟
2011年11月28日,9806只丧尸充斥墨西哥街头。他们的眼睛呆滞,行动缓慢
但是在僵尸队里,那些穿着得体的不专业的人很快就穿上了帮衬。僵尸是不存在的,近万名僵尸文化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只是为了打破僵尸游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僵尸游行最早记录于2006年。这个遍布全球的大型cosplay游戏,是僵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僵尸虽然不存在,但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行尸走肉。
僵尸文化描述了人类的恐惧
僵尸的概念起源于西非的伏都教(或巫毒教)。伏都教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海地,当时海地是法国的殖民地。被贩卖到海地的非洲奴隶将一些原始宗教带到了过去,伏都教逐渐传播开来。
伏都教信仰基于恐惧。活死人是巫毒教、胡甘教和曼波教最著名的典型牧师,他们通过毒死人来装死。葬礼结束后,他们挖出尸体,并将木棍插入他们的头部,以破坏他们的记忆系统。活死人经过治疗,会忘记过去,服从新主人,成为庄园农场的自由劳动力。韦德·戴维斯在《蛇与彩虹》中记录了这一点。牧师使用的毒药主要成分来自河豚毒素的提取物。受害者的大脑功能被破坏后,连苏醒的意识都变得朦胧,本质上变成了僵尸。
僵尸通常被翻译成僵尸和僵尸,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为了描述简单,本文主要使用僵尸)。僵尸是由活人变异而来,而僵尸通常是由尸体转化而来。但由于发展过程中传说的丰富和相关解读的背景设定越来越复杂,僵尸的设定倾向于科幻色彩(如游戏《生化危机》中感染病毒的僵尸),而僵尸则倾向于魔幻色彩(如小说《火与冰》中不同鬼魂控制的鬼魂)。
僵尸文化传到西方,被各种人追捧,几乎没有失宠过。不仅出现在荧幕书籍中,也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僵尸酒吧、僵尸长跑、僵尸角色扮演等等层出不穷,粘皮胶水、腐体除臭、连接四肢的螺丝等玩具也卖得不错。
原因是由僵尸研究专家马特·莫克(Matt Mock)和许多知名神经病学家创立的僵尸研究协会认为,僵尸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对僵尸主题的各种解读,描述了人类内心的恐惧,展示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过程。
反映社会背景的僵尸电影
1932年,历史上第一部以僵尸为主题的电影《白色僵尸》被搬上大银幕。这部电影由著名演员贝拉·卢戈西(Bella Lugosi)主演,讲述了一个巫毒教牧师使用魔法复活大量僵尸,让他们日夜在糖厂工作的故事。
远非大众印象中缺胳膊少腿的恐怖形象,当时的丧尸依然对活死人大惊小怪,凸显出冰冷、死气沉沉的尸体感。此外,早期的电影工业受到化妆和特效技术条件的限制。僵尸不是腐烂的、血腥的、好斗的或凶猛的。
从《白色僵尸》的剧照来看,僵尸的外形和人类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动作和表情。电影里的僵尸都是被法术控制的,每天都在不由自主的工作,生出怜悯和同情。让人害怕的是术士把人变成丧尸的行为。人们第一次看到,人类不再是身体的主人,不受控制的身体会做出难以想象的事情。考虑到影片的背景,不难推测影片的深层含义其实是对美国大萧条时期就业制度的控诉。
1915年至1934年,海地被美国占领,大批海地人被赶去当苦力,甚至被折磨致死。美国不仅支持国际人贩子在海地的活动,还组织军队镇压海地人。在这种情况下,复活的尸体就更加神秘了。早期很多僵尸电影都是以海地为背景,巨大的僵尸群都是本地人。从坟墓里爬出来,从城镇里出来,可能代表了当地人反抗外族侵略的思想。
1943年,由女演员弗朗西斯·迪(Francis Dee)主演的电影《我与僵尸同行》延续了这一特色。僵尸依然不腐形,只是突出了死者的气息。仅仅是恐怖的元素是不够的,影片中神秘的宗教仪式和阴郁的配乐才是恐怖的来源。这是早期僵尸电影的路线。与其用血淋淋的外表吓唬你,不如把人类内心的恐惧挖出来。
标题:[陇文化]丧尸文化下的现代迷思:我们都是行尸走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