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地方小戏:固守地方还是走四方?
本篇文章1246字,读完约3分钟
水土一面养育人一面,人一面孕育戏曲一面。近年来,地方戏曲尤其是方言戏曲的保护、传承和现代性转型逐渐浮出水面。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地方戏是固守原地还是走向远方?如果出去,怎么走,走多远?
事实上,这样的疑惑已经成为大家反复谈论的话题。最近,两部不同的地方戏曲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一个是江苏淮海戏曲艺术剧院的小戏《回娘家》,讲的是一对情侣回到娘家的戏谑故事;一部是山东某剧团带来的话剧,描写了发生在鲁北某养猪场的一场闹剧。这两部戏得到了两次不同的演出。《回到母亲家》满座,观众叫好不休;另一部剧尴尬,观众反应平平,以至于团长起了疑心。虽然作品中有很多方言俚语,但毕竟观众看得很清楚,这样一部创作新颖,贴近人们生活的小戏,从北到南一路走来,并不是观众买的。
地方戏出了地方,各种因素起了阻碍的作用。地方戏,尤其是方言戏,主要是为水土一方服务的。尤其是方言剧,走出去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戏剧协会艺术发展中心的编剧虞书(音译)认为,地方戏剧要走出去,必须克服语言障碍。地方戏的朗诵、作词、押韵都植根于当地特有的语言系统,变成了无韵的普通话,缺乏相同的语言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民俗文化背景,以至于当地人笑得前仰后合,而别人却无动于衷,因为你感受不到它的色彩。
好的小戏离不开精彩的剧本。事实上,在戏剧剧本创作之初,戏剧表演中遇到的尴尬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现在为了鼓励地方戏剧的发展,加强戏剧的传播,会从外地引进一些成熟的戏剧作家,但是水土不服严重。中国戏剧协会前副秘书长张小国说,西北地区的作家熟悉陕西或甘肃的秦腔、混声戏和地方戏,如果他们了解当地的语言系统和音乐风格,他们很容易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但是地方戏千差万别,引进其他地方很难适应地方戏的需要。剧本移植有很多不便,要把江南水乡变成黑土地,对小戏本身来说,大概是一个很难的任务。
在中国戏剧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广看来,盲目追求原创的不良现象值得关注。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很多剧团为了获奖,只注重原创,不愿意移植好作品。大家都觉得,如果你得奖了,如果你不是原创,你会觉得有点矮。周广认为,有些地方的奖项理念存在问题,一切都符合当地的成就,这不利于精品的传播,也非常不利于观众,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好的剧目。
地方戏更多的是农业文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影视、互联网等娱乐手段的多样化。,观众有了更大的娱乐选择自由,小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张小国说,如果歌剧有三次创作,在娱乐方式不多、观众需求单一的时代,观众对理解和接受外地小戏还是有很大热情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更多的剧团排练当地观众的欣赏兴趣,随着娱乐选择越来越多,地方戏越来越难出。宣传上不去,观众的审美欲望得不到激发,是得不到好的接收效果的。在虞书看来,50万元安排一场小戏已经结束了。怎么会有资金去策划推广呢?小戏的市场化程度远远小于影视、音乐、戏剧等几千万元的营销费用。它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者体系,还处于相对松散、弄巧成拙的状态。虞书说。
标题:[陇文化]地方小戏:固守地方还是走四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