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胸藏山林气笔下有逸格———崔富川书法艺术印象
本篇文章1643字,读完约4分钟
“胸口已经有山林了,所以门外没有声音。”童威青年书法家崔福川,是一个嗜书淡泊名利的人。除了教书育人,他还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十几平米的“集虚宅”里,呼吸着青草和树木的芳香,散发着乡村的空气。他潜心研究先贤的作品,在淡淡的墨香中,静静地享受古人写下的伟大意境,然后摊开纸张,挥挥手,在放纵中表现灵魂的笔,屏息凝神倾听。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他真正的生活。
《集虚斋》中,崔福川远离了红尘的喧嚣。他惬意地在黑白世界里游荡,写着自己和自己的灵魂。所以他的生活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其实崔福川从小就对书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年轻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一本字帖。然而,由于他的家庭贫困,他的父母不能满足他的小愿望。他的父亲一生都在处理斧头锯,他走遍了整个村庄,想借一本字帖。直到1973年,通渭北城中学高二学生崔福川看到同学手里有一本旧字帖,就订了一大块粗麻布纸,每天中午借字帖,写完还给别人,持续了一年。1975年,高中毕业后,崔福川当了私教,认真给学生七年的正楷题,书法进步明显。1981年,崔福川考入甘肃靖远师范学校。因为他的毛笔书写技术好,覆盖了学校的所有活动,比如海报、名单,老师同学都赞不绝口。从此,他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本字帖《颜真卿多塔》,开始了他的笔墨书法生涯。
在靖远师范学校,崔富川也受到书法造诣深厚的校长关振邦的赏识。在关振邦的指导下,学习了颜真卿的《精进碑》和王羲之的《圣教序》。经过两年的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中国书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常在学校举办的书画展览中获得一等奖。
1983年后,崔福川被分配到通渭北城初级中学任教。当时由于家里经济拮据,买不到墨水笔,就往一个易拉罐瓶子里倒水,蹲在地上用毛笔蘸水在地上接帖,经常练习几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以土为纸,以清水为墨,练就了优秀的书法基本功。通渭老书法家魏看过他的作品后说:“你的基本功还可以。唐凯已经写得很好了。你要在韩立和魏北好好干。”此后,他在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刁尊墓志铭、张梦龙碑、张海诺夫墓志铭等汉魏著名古迹中徘徊。,反复揣摩,用心体会点画的魅力和刚强浑的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面貌。
崔福川在书海中长期探索,面对大量的著名古迹和法帖,逐渐感到无所适从。他觉得自己像一只正在吐丝的蚕,把自己捆了起来。为此,他渴望突破,更渴望得到名师的指点,从而明确自己书法艺术的方向。
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秋,中国书法学院招生,崔福川被录取。9月,崔福川带着贷款踏上了中国书法院的求学之旅。在书苑里,他认识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崔福川经过几次启示,有了“天启”的感觉。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不仅刻苦练字,还学习文学、史记、文字学,以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水平和传统文化修养。这样,在过去的一年里,崔福川对书法的点画、结和构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空的划分、黑白的对比、节奏和力度的变化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书法的起源、临帖与创作、章法与笔墨、形式与结构的转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著名书法家于明诠老师对他的赞誉,说他在不断学习和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理解了“书法的趣味意义”。
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崔福川与唐凯一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贴帖养神和拓片壮骨来学习书法。与此同时,崔福川为了强身健体,还广泛查阅了、石门颂、礼碑、墓志铭、姚伯铎塑像等汉魏名碑,并研读了王羲之的《圣教序》。最后,我们将重点考察毛、潘、潘、周强潘、等,以吸取其纯正的源文化精神,取其古老的精神。由此可见,他的题字与题字相结合的书法风格,大胆巧妙,天真微妙,线条流畅多变,结构天真自然,透露出一种奇怪而轻松的趣味,给人一种新奇感。著名书法家王勇在《中国第一画册展》上评论他的作品时说:“这部作品可以以八大山人的张发,以赵的书法为基调,将二王与墓志铭融为一体,用笔用色丰富,画工细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
现在,崔福川以“临摹追求古人神韵,创作回归自然”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在不断超越自己的书法征途中默默行走。
标题:[陇文化]胸藏山林气笔下有逸格———崔富川书法艺术印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