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剧种意识与文化自信完美结合——读肖美鹿撰著 《中华戏曲·陇剧》有
本篇文章1759字,读完约4分钟
龙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百花园的一个芬芳分支,是中国戏剧文化起源中的一条创新脉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当代书籍推动中国戏曲各种类型的发展,是全世界戏剧家的重要责任。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戏曲龙戏》,是复兴中国戏曲文化系列剧中的一部佳作,充满魅力,韵味无穷。
《中国戏曲与长剧》原版:宣传四尺,六开,5000字;扬州古装版,线条优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水墨结合古韵。本书共分九章:《长剧的起源》、《丰罗池的诞生》、《长剧的音乐特征》、《长剧的舞台特征》、《长剧代表剧目》、《长剧代表人物》、《长剧研究》、《长剧的未来》。作者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准确而热情地叙述了甘肃地方戏的“今之前身”,这源于陇东路的感觉。既有传奇性,又有条理,描述简单简洁,语言生动。字里行间有着强烈的“乡愁”和对地方戏的热切期待。在忠实于甘肃戏曲艺术生存发展历史研究的同时,
肖女士,原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从事剧本创作、戏剧评论、社团工作多年,与各地的新老艺人和同事有很多接触。她立足甘肃,放眼全国,为凸显戏剧文化不懈努力。她勤奋好学,文笔犀利,观点新颖,尤其擅长各种剧本的文学批评。但她对陇剧艺术情有独钟,搜索到的信息很全面,往往“了如指掌”。大量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致力于她鲜明的思想解读和平实清新的审美引导,这是她《中国戏曲长调》一书的一大优势。
长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陇东戏是陇东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艰苦、温暖,具有生动的爱情记忆和审美内涵。该书记录了民间艺人桀长春(1843 -1914),为陇剧的产生奠定了深远的意义。正是这些活跃于董志远八百里山川多年的“精灵”,将“道教唱爱,人唱歌”的音乐与三尺长的“亮子”皮影唱法相结合,成长为一种便于在沟壑和乡村窑洞中游历的“驴打滚”。作者强调,许多民间艺人在陇右深厚博大的农耕文化根基中表现出积极勇敢的智慧表达、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敢于创造的“道情”的艺术精神。
1959年9月,在全国剧坛“换人、改制、换戏”的大文化大环境下,甘肃人认可了陇东“道情”小戏的独特魅力,披上了泥土气息,各种关怀应运而生,在城市大舞台上表演新戏“丰罗池”,打造出了全新的剧目——陇剧。该剧是新兴的陇剧的开山之作。一个月三次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就连梅兰芳大师也亲自撰文《陇东望罗峰池》加以评论,称赞“新放之花”,轰动全国。萧详细描述了当年创作和演出的盛况,旨在从这部开拓性的剧目中看到长剧的未来发展。在书中,她经常歌颂甘肃陇剧的编剧、导演、演员、作曲家、舞美创作者以及众多专业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戏剧意识,突出了陇剧明显的表演性和音乐性特征,恰恰说明了几代具有深厚古代文明脉的甘肃剧作家坚守着戏剧社会、教育、艺术、审美多元价值的历史意识。
2006年,龙剧被选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之一。到目前为止,新中国初期新兴的龙驹戏已经进入了“活”保护的新阶段。《中国戏曲龙驹》这本书是这一阶段戏剧的延伸,侧重于新剧的创作和对龙驹的理论研究和评论的维度,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官鹅情歌》、《西陇歌》、《库伦村官》、《医祖齐伯》、《南梁之恋》、《千金似花》等大型戏剧,如王正强的《龙驹音乐研究》、《龙驹》等。这些戏剧在甘肃乃至全国都获得了奖项。与此同时,作为陇剧艺术重要载体的甘肃陇剧院,也成为全国重点新剧创作的先进单位之一。作为中国戏曲剧种系列之一,萧忠实地记录了该剧在剧目、表演、音乐、艺术创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不断抢救龙戏的历史精神和创作转型与创新发展,并融入到各章节的呈现中。因此,这本书也是一种具有长远文化和战略意义的精神财富。
看了《中国戏曲龙驹》,我觉得春风带来了很多信息。龙驹戏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而言,虽然比较年轻,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延伸和发展,为中国博大的戏曲文化注入了新的、持续的艺术生命力。它的“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源于时代和人民的呼唤。龙剧人经历了很多风、霜、雨、雪,既可以吸取龙源大地的丰富营养,也可以接受中国地方戏曲优秀而悠久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龙驹戏人敬畏戏剧的历史,在传承当下戏剧方面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化创造力和诚意,是更美好未来的基石。
燕森林文字/地图
标题:[陇文化]剧种意识与文化自信完美结合——读肖美鹿撰著 《中华戏曲·陇剧》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