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波德莱尔: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
本篇文章1664字,读完约4分钟
波德莱尔在中国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诗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他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引进中国,在40年代的传播极其繁荣,译者和模仿者不计其数。解放后,他充满“颓废派”颓废精神的诗歌自然出现了完全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这种传播戛然而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波德莱尔和他的诗歌才被本杰明的《第二帝国的巴黎》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翻译出版。波德莱尔和他的诗歌再次回到读者的视线。对于70后和80后的大部分人来说,他都是陌生而新鲜的。
但说实话,对于一大批充满热情但缺乏文学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本杰明的论文并不是理解波德莱尔的好桥梁。在很多研究者的眼中,本杰明采用了一种“历史蒙太奇”的手法,文章中密集的数据引用、跳跃和不连贯的叙述,以及主题概念的不清晰会让大多数人看起来像一朵云,可能需要大量关于本杰明的研究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他在说什么。
比起本杰明深奥难懂的文字,波德莱尔的好朋友高蒂所写的波德莱尔的一生和美好回忆要平易近人得多。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的旗手之一泰·奥菲尔·高蒂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掀起了一股唯美主义批评的浪潮。作为波德莱尔晚年的朋友,他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赢得了他极大的尊重。《恶之花》扉页上的题词送给了高蒂,波德莱尔不仅把高蒂当成了好朋友,也当成了长辈和导师。
这本回忆录,由高蒂在波德莱尔死后不久所写,大致分为印象和作品评论两部分。
应该说它承载了波德莱尔进入成熟期最真实的一面。此外,随着高蒂的精彩写作,这篇文章成为传记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至于波德莱尔的形象,高蒂的话就像罗丹手中的雕刻刀,准确、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波德莱尔的外貌特征。《恶之花》这首诗针对的是巴黎最丑陋的一面,腐肉、毒虫、丑陋的穷人频频出现。太离经叛道了,很多人都觉得波德莱尔是个穿奇装异服出入各种沙龙,吸食大麻成瘾的怪人。Gauthie把波德莱尔的形象雕刻得如此精美,是为了通过他的描述告诉人们,波德莱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绅士,他比任何人都讨厌那些令人发指或不道德的行为。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是他倡导的现代主义美学的通俗表达。他反对古典美学的无利可图、纯粹而普遍的美。他想在当下和瞬间发现美,这种美也可以是永恒的。他不认为美丑是绝对对立的。自然是丑陋的,美是超自然的,是赋有的,丑中有美。所以波德莱尔的腐朽世界只是美的另一种表现。他的长相、举止、言行都表明他在做一个严肃的审美探究,而不是叛逆、挑战传统、哗众取宠。《恶之花》在当时并不受大众欢迎,但当局以不道德为由要求其删除部分章节,以使其立刻畅销。Gauthie想用自己的笔消除人们对这位不知名诗人的误解,让大众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诗人的作品。
回忆录着重分析《恶之花》的风格和手法,并评论波德莱尔的其他散文作品。这是高蒂最好的。他向我们展示了波德莱尔开创的诗歌通感理论和象征主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波德莱尔,正如本雅明所写,是一个不可捉摸,善变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并不是一个在美学和政治上固守过去的人。他和高蒂一样,也曾推崇唯美主义,高喊“为了艺术而艺术”,但波德莱尔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想法,致力于艺术“现代性”的解读,从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高蒂和波德莱尔在审美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不能完全接受这种全新的理论,所以虽然他给了波德莱尔的作品全面的分析和难得的声誉,但他往往不能触及波德莱尔的真正含义。当然,直到今天,波德莱尔和他的作品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很难做出什么结论。要求高蒂在短短几页内完善他的回忆录是不可能的。他的回忆应该说是进入诗人世界的一把难得的钥匙,真正热爱波德莱尔的读者不应该就此止步。
继高氏回忆录之后,中文版收录了英国学者居伊·桑的一些诗歌、散文、书信和研究文章,使该书成为了解波德莱尔的便捷手册。但也有一些遗憾,《恶之花》不是一部散佚诗集。这本以“忧郁”为主题的诗集在诗歌的选择和整理上有很强的目的性。完全表现了诗人抑郁的精神状态。要充分欣赏这一帮诗人手中的“恶之花”,只有在一部完整的诗集里从头到尾仔细阅读。
标题:[陇文化]波德莱尔: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