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办公室生存之书:中国人自己的老外
本篇文章1401字,读完约4分钟
据媒体报道,目前有200多家国际公司在上海设有中国总部,14万名外国人居住在上海。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各行各业的14万外国人,除了生活在大公司高层、家庭在上海的中年、富有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的“长毛小洋人”被上海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如云的东方美景、散发着远东神秘气息的建筑和街道所吸引。和70年前的前辈一样,他们来到了上海,冒险家的天堂。
和外国人打交道十几年,总结一下,无论种族、职业、国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只有两种。我称他们为“非常洋人”和“中国洋人”。
“很洋人”是指在中国,但总是在中国寻找家乡感觉的外国人。大部分派驻过中国的外国人都属于这个群体。他们在中国待了三四年也只是过眼云烟,随时准备回国。他们对中国文化很好奇,但还没有大到把他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拉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国外国人”是那些被中国文化吸引并自愿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可以更加欣赏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大部分住在上海的外国人都是“非常外国人”,而北京恰恰相反。这与上海近百年来的西化有关——各国人民,尤其是欧洲人,很容易在上海找到故乡的感觉,法国、英国或其他欧洲文化留下的影子和气息;北京,从历史到人,无疑是一座更具中国特色的城市。
两种外国人截然不同,总是一起来一起去,而和后者聚在一起的,更多是中国人。基本上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很容易的区分出来:
1.服装。这是区分两类外国人最重要的外在特征。“中国的外国人”总是愿意给自己加上一些中国元素。曾经,他们有一双北京剪刀黑布鞋;草绿色书包,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还是一件小立领的唐装;就连被称为“ku zi”的带口袋的三轮摩托车,也接近他们来之前中国人的想象。我的意大利同事,明明是个“老外”,却恰恰相反。在服装方面,他像他们的“乔治阿玛尼”同行一样一丝不苟:每次住在香港,他都会记得买一批意大利制造的细羊毛,带到香港进行长途运输,并要求中环一家名为“意大利”的西装店为其量身定制,并坚持携带。
2.口音。“很老外”往往从“你好”到“再见”只会说几句中文,不管他们在中国住了多久。但“中国老外”,顾名思义,并不会错过所有学习和练习汉语的机会。我以前的美国老板,他在卷着舌头说“说曹操,曹操到”或者“喝醉”之类地道的中文的时候,也是看着别人瞠目结舌的表情,偷乐儿。
3.活动范围。“中国老外”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四处游荡,尤其是丽江、西藏这样有着远东神秘光环的地方;即使“很洋人”最后来了中国,他也只是在长城、故宫、兵马俑周围溜达,然后又回到公司和酒店公寓那种虽小但很西化的环境。有一次和美国同事在香港中部吃午饭。吃完饭,这个在湾仔住了五年的家伙,竟然不知道回会展中心的路!
4.胃。就像“扎男人的肚子,扎他们的心”,看看外国人的肚子就知道他们有没有中国人的心。“很洋人”总是品尝中国菜,除了偶尔的品尝,大部分时间都只吃自己的菜。即使这些菜在中国没有真正煮熟,也总比没有好。我另一个意大利同事,除了回家吃饭(当然是意大利老婆做的意大利菜),去五星级酒店的意大利餐厅吃了三四年。如果有朋友在场,他会叫出意大利厨师,用母语和他聊一会儿,然后让他介绍一些新菜。熟悉和快乐会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空.他就像坐在热那亚街角的餐厅里,尽地主之谊!
写作至此不知不觉心。其实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不一样!那不也分几十年不能融入当地生活的“假洋鬼子”和有中国面孔的“真洋鬼子”吗?
标题:[陇文化]办公室生存之书:中国人自己的老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