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印象陇原】春探天门山
本篇文章1701字,读完约4分钟
天门山风景合影:刘明生
去天门山逛泰山庙是春天的一个下午,邀请朋友一起去。山下桃花杏花,情与义皆醒。斜坡上粉色和白色的杏花,闪闪发光的眼睛,在茂密的春风中歌唱风和赏月,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常常恨春天不知从哪里回来,却不知道如何变成春天的诗。
天门山位于甘谷县南部,靠近南环路。甘谷一中位于天门山脚下,文笔灰暗,书声洪亮。根据甘谷县的记载,它是该县的主山,海拔1582米。群山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笔筒,俗称笔架山。天门关曾经是为县城设置的一道屏障。德国不是一个国家,但肯定有邻国。天门山的邻居都是世界名山,左边是关岭,右边是朱,与龙山名山比肩而立,风雨同舟。南坡有个泉水,以蛤蟆口闻名。泉水清澈,四季无尽;北坡有梁,七刀,险峻峰峦雄伟;山顶上有一座庙,叫东岳庙,又叫泰山庙,有着很高的高度和很高的庙宇。天门春晓,是当地学者自古以来谈论的天门山景观。
从北坡一路走到东岳庙。这座寺庙建于宋仁宗天盛时期(1023-1031年),是通过砍伐这座山上原有的松树而建造的。雕像壁画,庄严肃穆;亭台楼阁,技艺精湛的工匠;对联的牌匾来自著名艺术家。寺院种的两株红白牡丹,是北宋时期珍贵的文物树。到现在,走过了错过了几千年的寺庙,经历了冰鲜战争,忍受了风雨,收集了清风明月。然而,一千年前的印记却无处可寻。只有门前的两棵柏树依然傲然挺立,就像一对沉思的哲人,沉思着变化了一段时间的英雄,沉思着千年的旅程。站在山门前的台阶上,感觉山风浩荡,天高气爽。环顾四周,一座城市尽收眼底;一川烟草,恍惚迷离。长山如画,渭水如练,山湖如梦,古霁城如歌。
满山红尘,熙熙攘攘;群山充满了梵音和天堂。踏入山门,来时回头看路。蜿蜒的山路,像一条滴着墨的丝带,挂在天门山的胸膛上,沉醉在春天的怀抱里。
寺庙的钟鼓又宽又亮,空又远又宽,卷走了山川和人心。钟声不老,山川犹存。然而,世界早已远去。始建于宋代的东岳庙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钟鼓也随之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建筑都是20世纪末的建筑。而且1950年将位于县城北街,元至郑元年建于洪集,迁于此。走进寺庙,面对正殿,朝东朝西坐着,气势恢宏。东岳祭泰山,塑像雄伟壮观,震撼人心。这时,我正站在大殿前,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柏树打在我身上,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感受到和平的美好。
正殿前,左手为惩恶殿,右手为赏善殿。庙前的两块匾额,生动地诠释了这种惩恶扬善的浩然之气,深入人心。默默念诵着从朱坚到茶丈的题字,我凝视着那金色的牌匾,雕花的木牌匾,阳光灿烂下烫金的书法,既赏心悦目,又充满清香,沁人心脾。一面的匾额,一面的对联,一点一滴沉淀和积淀了天门山的寺庙文化,也传承和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和人文。在天门山的泰山寺,自清代以来,仍有十多块书法芬芳的匾额。历代翰林文人以其睿智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为天门山留下了墨宝、文化和璀璨或间接的情怀。那些精致的雕刻,精致的书法,或清丽,或豪迈,或险峻,或清峻,浸润着时间的烟雨,展现着历史的风貌,揭示着作家的心路历程。他们是泰山庙的另一个不同的风景。
穿过正殿,是一座狭窄安静的小佛寺。草色成幕,台阶上有青苔痕迹,安静而遥远,天空中没有洞。没有噪音,没有刺激,甚至天井投射出来的阳光都有一种隔离感,心灵纯净,超凡脱俗。然而水不深,龙才是灵。这里虽然小而静,却有千年文化,千年月色流动,千年花开。目前叶未全开花未开的牡丹,是民间流传已久的北宋牡丹。在花瓶形的混凝土护栏内,一丛孤独的古拙树枝像王献之的草书一样生长着,令人感动。树枝的花和叶子是黄色和浅绿色的,稀疏而密集。收集阳光、月光和星光的小花蕾,就像昨夜逝去的星星,停泊在枝叶间。虽然看不到盛开的华丽牡丹,但欣赏这种美的孕育、生长和成长,却是另一种美。满月导致亏损,满花导致衰败。这样花钱,人事也是这样。
站在杏花林中,花满袖,清风入怀。阳光刺痛,蜜蜂也这么做。这朵杏花,被千年的钟声洗涤过,有自己的高标准,淡雅淡定。一群朋友选了角度,摆好画架,开始用心画画。我坐在他旁边,突然想用手指从他的纸上弹下一朵杏花,但是杏花染了我的胭脂。我们相视一笑。刹那间,天门山上的杏花亮了,泰山寺的钟声响了,画纸上的杏花也笑了
标题:[陇文化]【印象陇原】春探天门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