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人物:奔走在民歌里的人
本篇文章1096字,读完约3分钟
不久前,《赣州民歌小调精选》出版时,人们从这本民歌集里认识到了收藏家、民间艺术家李的价值。
赣州小调是流传于赣州几千年的一种奇妙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愿望,也传递了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生活状况,流传于历代人民之中。然而,有些曲调代代相传,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果不及时整理记录,可能会丢失。作为一个热爱民歌的艺术家,李正是从这种渴望中产生了拯救民歌、整理民间文化的想法。
五十出头的李,是赣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一个乐观淳朴的农民。从小受家庭传统音乐影响,对民谣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农民。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乐理,弹琴,弹琴,唱歌,样样精通。复读的第一年,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音乐人,于是他报考了当时的西北人民学院音乐系,可惜考不上。从那以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唱民歌自娱自乐。他去村里和民间艺人交流的时候发现,同一首歌的名字因地而异,很多曲子都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底色。整理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变得非常迫切。80年代初,他就有这个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实践。直到2005年春天,在一场社会大火表演中,当他听到一首改变了味道的小曲时,他无法安静地坐着。民间曲调大多是代代相传的。现在能按原来的方式唱民谣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如果这些人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可能会永远失去。今年夏天,李开始收集整理赣州民歌。
李整理民歌有其独特的条件。第一,他的祖父和祖父都是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积累了大量的口口相传的曲调;其次,他能背谱,会演奏器乐,有很好的分辨民谣的能力。但赣州流传的民歌相当广泛,演唱地域广阔。为了辨别一首歌的来龙去脉,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李夫妇还种了10亩地,只能在农闲时收。赣州区及其周边地区是民歌广为流传的地方。为了找到一首曲子的原唱,他骑着摩托车去附近拜访民间艺人;远处,他坐汽车或租汽车,不仅走访邻近乡镇的民间艺人,还去邻近县、酒泉、武威等地寻找踪迹。为了搜集整理民歌,他在拜访民间艺人时丢了摩托车;我也把家里的收入都投进去了。跑了三年多,存了三十多首民谣,如《海水潮汐》、《沙魔翼》、《满天星》,即将失传。他精选了89首具有历史特色的民歌,自费出版。他还要求民间艺人演唱并录制《张掖民歌》,制作成光盘发行。书籍和光盘在社会上流通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赣州小调征集整理》也被列为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整理。
对于李,一切赞美都无所谓。他的想法很遥远,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收集整理河西地区的民歌和民调,给后人留下一点文化财富。
标题:[陇文化]文化人物:奔走在民歌里的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