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2015中国话剧:活力与焦灼并存、探索与困守交织
《乡村》剧照
▲“记录”剧照
徐健
2015中国戏剧的活力与焦虑并存,探索与克制交织在一起。这一年,原创戏剧继续发挥实力,中外戏剧交流日益活跃,戏剧适应市场体制和机制的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戏剧在审美观念、艺术水准、舞台表现和市场推广方面正在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回归文本和舞台,剧作家在冷静务实的反思中积累戏剧的发展动力,在求新求变的艺术实践中探索戏剧与现实、市场与观众的磨合和对接方式;另一方面,戏剧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互联网、影视等其他媒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今年戏剧发展的诸多热词,如“原创”、“喜剧”、“改编”、“传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戏剧“跨媒体”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痕迹。
▲《战马》剧照
原创:历史与当下的多类型、多角度介入
在2015年的原创阶段,演出规模变大,类型丰富,内容新颖。3月至6月,由中国国家剧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原创戏剧邀请展”成为今年原创戏剧的亮点,汇集了中国各大戏剧团体、私人戏剧团体和社区戏剧团体的20部原创大剧场戏剧和15部原创小剧场戏剧,全面反映了各大剧团近年来的创作成就。其中《Boss》《民生巷11号》《代理村官》等写实作品,或着眼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或以民生民情反映时代变迁,或揭示平凡生活中人性的真善美,都为该剧表达当下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思路。同时,演出也暴露出国产原创剧不可回避的创作理念、人物概念化、表演方式的造型化、导演舞台创意的式微、地域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就会成为原创剧未来发展的软肋。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内各大院校、院团先后出版了《辽宁人民艺术的祖传秘笈》、《国家剧院的中国军人》、《北京人民艺术的故乡》、《中国儿童艺术的红色蜻蜓》等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从家庭叙事中探索国家正义,有的在战火中表现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有的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表现海峡两岸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兄弟情谊,表现出剧作家在重大历史时刻的责任和担当。在这些纪念性表演中,《生死场》的重复值得关注。该剧虽然改编于16年前,但历经70余年,再一次回望萧红作品中苦难与挣扎并存的乡村,在重温经典艺术魅力的同时,悲叹更是该剧朴实真挚的艺术表现。
儿童游戏是表演市场中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据统计,2014年,中国儿童剧数量达到480万,仅次于戏剧观众数量。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儿童戏剧表演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临界点”:一方面,全新的市场语境为儿童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创作、表演、营销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种情况体现在2015年频繁的儿童剧演出上。首先是在杭州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少儿戏剧优秀剧目展(25个剧目),其次是由中国儿童艺术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少儿戏剧节(43个剧目),此外还有2015年上海国际少儿戏剧节、国家大剧院北京少儿戏剧季等多个节日。虽然儿童剧在剧目质量、技术水平、表现形式、年龄划分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缺乏优秀的原创剧目、盲目跟风抄袭山寨的制作、从业者门槛的降低和参差不齐、表演缺乏行业标准等也引起了业界和观众的关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原创作品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多类型、多角度的涉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比如万芳的编剧和赖声川的《冬之旅》,带领观众在两位老人的告白和原谅之间,进行了一场询问灵魂、关爱生命的情感之旅;元彬编剧、谷玮导演的《食堂》,将大时代的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融入到编年史的叙事结构中,透露出浓浓的京味和人情味;林蔚然创作、李伯南导演的《秘密的日常生活》借助精神分析和心理解剖,实现了同题材作品叙事模式的“向内转向”,扭转了城市情感围城中两性婚恋的困惑和荒诞。由编剧、王导演的,从反腐视角反映人性的变异,描述爱情与现实选择的纠结。在历史题材上,熊编剧、冯导演的《司马迁》、编剧导演的《画眉》、黄编剧曹导演的《风雷》也很出色。这些作品大多把主人公置于复杂而艰难的境地。他们通过对个人选择、政治局势和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展示,认真讲述历史,塑造形象,反映了当代历史剧创作的某种趋势。
2015年,在原剧努力走出沉寂的背后,创作中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我们有大量的戏剧表演团体,但很多剧团的原剧过于依赖国内少数知名编剧、导演和舞蹈设计,使得这些人的创作能力和精力严重透支,缺乏艺术提炼的耐心;我们并不缺乏时尚超前的舞台手段,但有些作品审美观念和探索方向模糊,隐藏着创作个性,主题展示的意义大于审美展示。外表虽明丽,但难以掩饰原始精神、哲学思辨、人文储备的无力与匮乏。
▲“北京法源寺”剧照
喜剧: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导演,没有好的演员,很难繁荣
近年来,喜剧一直是表演市场的常青树。如何处理喜剧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实现喜剧在人性探索和审美呈现上的突破,北京喜剧学院的成立及其引发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机会。由国家大剧院、东方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道文化联合兴建的北京喜剧剧院,是国内首家以喜剧为导向的专业剧院。自成立以来,它已经开始了一个169天的表演季,九部中外喜剧作品轮流出现。其中,由虞书编剧、陈佩斯导演的《舞台》作为开场剧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舞台》的喜剧手法是巧合、误解、错位、悬念等的组合。因为是以乱世为背景,所以“合情合理”,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虽然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缺陷,但该剧向我们展示了喜剧成功的基本要素,即编剧的匠心和机智,导演的细致打磨和精心调度,演员高超的演技和角色塑造。对于一个定位于喜剧的剧场来说,如何积累一批储备剧目,如何做好剧目的建设,仍然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剧院成为当地优秀喜剧作品和喜剧人才的孵化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喜剧舞台上的金字招牌。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本土喜剧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郭士兴编剧、易立明导演的《帝国列车》、雷志龙编剧、武雨泽导演的《王宓大楼》、刘深编剧、黄凯导演的《我不是保镖》。这些作品看古人的现在和过去的世界,用幽默表现人性的荒诞。一方面,在喜剧手法上,“用心经营”,综合运用调侃、戏仿、拼贴、调侃等多种审美手段。,并吸收戏曲、曲艺、影视的优点,既避免了通常的滑稽戏和恶搞的套路,又以开放的审美创新激活了喜剧舞台的表现力;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喜剧人物和情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加强喜剧的现实观照和人性反思。其中,《帝国列车》充满了“从世界中觉醒”。该剧通过一群居住在寺庙里的各种人物,呈现了王朝衰落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落后之间的纠结与冲突。
除了本土喜剧,一些外国剧团带来的莫里哀、果戈理、戈多尼等喜剧大师的代表作也登上了京沪舞台,如巴黎北方剧团的《贵族迷》、俄罗斯亚历山大剧院的《帝国议员》、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剧院的《无病呻吟》、意大利布雷西亚剧院的《女店主》等。这些经典喜剧作品,有的崇尚“原创”复古,有的则进行创新的“剧场实验”。然而,无论以何种方式,他们都在尊重和敬仰的基础上提炼喜剧内核,赋予喜剧以当代生命力,并从现实批判和人性两个维度拓展喜剧《空》的表现,成为世界各地剧作家继承喜剧艺术的普遍追求。其中,《钦差大臣》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以其全功能的着装谱写了一首躁动、庸俗的官场狂想曲。 简单灵活的舞美和超脱的唱腔合唱,既无情地嘲讽了权力对人的异化,又表现了创作者在荒诞情境下的无奈和悲伤。 阿贡危言耸听的人生看似是人生的喜剧,实则是焦虑孤独的人生悲剧。剧中没有冷酷的社会批判。微妙的细节是人性的弱点和自嘲,给人无尽的叹息。
年底,前苏联电影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在中国版《办公室的故事》上演前不到12天去世。里亚扎诺夫导演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曾经在中国很受欢迎。他的喜剧创作中诗意的幽默和对爱情的诙谐赞美给了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触动。如今,由和冯主演的话剧正在传播这种喜剧精神。真挚朴实的表演,细腻含蓄的幽默,以及隐藏在琐碎生活背后的“会心一笑”,为该剧赢得了诸多赞誉。只有现实生活的洞察力和人性的发现才能使喜剧超越时代的空.
▲《冬之旅》剧照
改编:
文字质量和艺术质量要过硬
改编和改编戏剧一直占据着戏剧表演市场的重要份额。2015年,这种创作策略仍然集中在“名作”上。比如田沁鑫导演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法源寺》,截取了1898年原戊戌变法中最惊心动魄的10天,以政治理论、评论、传说深入历史“现场”。它在宫廷、寺庙和人民之间演绎了一种慷慨激昂、超凡脱俗的气质《你好,悲伤》由孟京辉执导,改编自法国作家萨根的同名小说,以叛逆少女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主线,通过爱情、嫉妒和复仇的陌生化,展现了一段近乎青春而残酷的故事式成长历程。由李伯南执导,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的《老张的哲学》,突出了老张“以钱为本,但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将老北京民间艺术的元素与戏剧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揭示了小人物的贫寒与悲凉的人生滋味。李导演的契诃夫名作《万尼亚叔叔》在对经典戏剧的解读中,表现出“保持整体性、创新性”的特点。无论是主观的、象征性的舞台呈现,还是表演中舞台动作和演员交流方式的调整,都打破了北京人艺的表演实践,以独特的方式还原了契诃夫,为经典的本土诠释和当代诠释提供了新的经验。
与国内演出相对应,今年在中国的国外演出也体现了改编的特点。其中有改编自古典文学的作品,如改编自乔伊斯著名作品苏格兰创剧院的《尤利西斯》和改编自波兰弗罗茨瓦夫剧院伯恩哈德作品的《日志》;经典诗剧有当代演绎,如以色列卡梅尔剧团根据埃德蒙·罗斯丹的同名爱情诗剧改编的《西哈诺·德·贝热拉克》,波兰剧院(弗罗茨瓦夫)上演的米兹切维奇的浪漫诗剧《祖先祭祀》;也有根据经典戏剧改编的,如酒神狄俄尼索斯,由铃木中智根据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巴克斯的女儿》改编导演的《酒神》,以及由契诃夫的《樱桃园》音乐诗剧《樱桃园的画像》改编的《波兰羊歌剧团》。在改编策略和诉求上,以上作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尊重原著的人文内涵,不解构、推翻、戏说,注重探索改编与当下社会问题和精神面貌的关系,通过经典改编完成译员的当代诉求;二是导演在经典再创作中扮演绝对主体的角色,舞台呈现体现了导演鲜明的艺术理念和演技风格。
在今年的本土改编剧中,有两个趋势值得探索:一是戏剧与影视的互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北京演出有限公司出品的话剧《皇宫里的皇后》,电影改编的《桃姐》,前南斯拉夫同名电影改编的《沃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然而,马华·芬奇的舞台剧《再见失败者先生》和林奕华的戏剧《华丽的上班族》都被搬上了大银幕,但我们可以看到戏剧和影视反向改编的可能性。尽管有这样的改编,国内外也有不少先例,比如北京人艺的《茶馆》和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但从目前的影视改编剧来看,市场力量明显大于艺术的需求,11月30日电影《再见失败者先生》正式闭幕,上映62天,最终票房达到14.41亿元。从投资份额来看,马华·芬奇的收入远远大于他的年度业绩。《再见,失败者先生》可以为票房做出贡献。但对于戏剧来说,无论从创作还是市场情况来看,其影响力都是非常小的。
第二,ip剧盛行。根据流行网络文学改编的舞台剧,如《盗墓笔记》、《鬼吹灯》、《仙剑奇侠传1》等。,通过炫目华丽的多媒体特效和全息投影显示,营造出奇幻多变的视听景观,借助剧场内外粉丝的互动,实现营销与传播的双赢。根据流行歌曲和绘本《栀子花梦幻岛》《滚蛋!肿瘤君也加入了ip剧阵营。目前,ip的影响力往往成为这些作品的市场晴雨表,而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剧本的内容质量和表演质量。追求资本的急功近利和过度的知识产权剥削,最终会导致观众对戏剧舞台热情的丧失。
▲“帝国专列”剧照
沟通:
应该转化为特性和质量
2015年中外剧交流呈现活跃态势,“请进来”和“出去”都有收获。其中,戏剧节、戏剧季、邀请展等有组织的演出为中外戏剧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展示平台。今年有20多场戏剧演出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规模都高于往年,体现了规模和品牌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表演一般采用中外戏剧混合的方式,这也是外国戏剧在中国表演的主要方式。比如北京人艺“首都剧场邀请展”,汇集了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以色列四个国家的剧目;国家大剧院第一届国际戏剧季“国际专列”演出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七部作品;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以德国和波兰戏剧为主。
“名作、名团、名导”依然是今年演出中最吸引观众的标志。在剧目上,改编作品成为主流,与国内外剧普遍面临的原创危机不谋而合。今年以色列盖斯切尔剧院带来的《乡村》,可谓原著剧中的口口相传。剧也以“战争与人”为主,但诗意地写小人物的生与死,爱情与日常生活,说话热烈,戏演生动。看似平淡闲适的乡村生活是场景,实则包裹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战争痛苦,精神哲学;这些都与导演非凡的舞台想象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国家》是一部具有以色列气质的戏剧,也是一首写给过去,献给现在的民族抒情诗。
随着审美视野的不断扩大和戏剧观念的日益开放,中国观众面对外国戏剧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求新求变,逐渐变得理性和冷静,进而开始思考中外戏剧的差异。这是外国戏剧给中国戏剧生态带来的新气象。但演出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的演出更多的是在曲目交流层面,剧目类型和演出风格都是“大杂烩”。观众很难捕捉到这些剧目共同想要达到的审美或表演要求,以至于国外很多优秀剧目的表演效果都是事半功倍;此外,由于缺乏整体的主题定位和选择标准,表现手法大而全,同质化和模式化倾向明显,有争抢“名作、名团、名导”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演出和节日的主办方,在筹备和组织此类活动时,是否要进行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前期策划,比如是否要为每一场戏剧演出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话题,是否要选择主题和类型相同的剧目作为框架,是否要突出艺术总监在戏剧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表演和节庆思维的调整有利于这些活动在差异化竞争中的特色化;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和比较,可以为地方戏剧的发展汲取急需的养料。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通过“中英文学剧场连线”、“英国国家剧场场景”等合作项目,让中国观众第一次了解英国的剧场文化,尤其是“英国国家剧场场景”。《女王召唤》《天光》《深夜小狗怪事件》《哈姆雷特》等10部颇受欢迎的高清剧情片,以同城多点放映的方式引进中国,在一系列合作中,中英联合打造的中国版《战马》,带动了中外戏剧合作的深化。这场演出可以说是中英两国最高的戏剧表演团体和最好的制作团队的集体努力。中国版《战马》以感人的故事、精彩的呈现、细腻的演绎、震撼的视听,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尤其是战马“乔伊”的塑造和玩偶之间的密切配合,生动地诠释了剧中友谊、勇气、坚韧和信念的主题。该剧的合作演出,为国有院团的国际人才培养、技术合作、技术运营、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对未来我国整个戏剧行业创作制作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年,中国戏剧也在积极“走出去”。比如北京人艺的《茶馆》去德国演出,国家剧院的《理查三世》出现在匈牙利,中国儿童艺术的《三僧》登陆法国。这些表演通过戏剧民族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中国戏剧美学和中国剧作家对当代戏剧艺术的独特思考。虽然我们收获了很多,但“走出去”的步伐和程度亟待提升。看《请进》的作品,剧本的文学性和当代性都很扎实,似乎在提醒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在国际对话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炼。
——西部商报12月29日(李阳)经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主任会议于2015年12月15日批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明确了2016年立法规划,其中纳入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
标题:[陇文化]2015中国话剧:活力与焦灼并存、探索与困守交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