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全景式体现甘肃脱贫攻坚——专访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作者王宏甲
本篇文章3010字,读完约8分钟
2017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反贫困的硬仗。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起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面对这一承诺,甘肃作为中国扶贫的主战场,为战胜贫困给出了优秀的答案。伴随着这一伟大成就,报告文学《郑重承诺》应运而生。近日,该书作者、当代作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晚报》副总编王宏佳接受采访。在他们的笔触下,一幅关于甘肃扶贫的美丽图画开始了
王宏佳:有机会展示这些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对于王宏佳来说,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全省狭长,地貌复杂多样,四面环山、高原、平坦的河流、山谷、沙漠、戈壁。自然因素都使甘肃发展经济和战胜贫困变得困难。
在甘肃扶贫过程中,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你是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体现甘肃扶贫的伟大历程和非凡成就的?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王宏佳回答:这项工作得到了甘肃省委宣传部的支持,由读者出版集团策划、支持和组织。有望展示甘肃扶贫的艰辛和实证成果。这部作品主要是甘肃女作家王艳写的,我是辅助支持她的。
王宏佳告诉我,去年6月5日我去兰州与读者出版集团总编辑、甘肃教育出版社副主任薛、负责写作的甘肃作家王彦讨论,如何根据甘肃扶贫的实际,特别是目前扶贫的实际需要来架构这部作品。也就是说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向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清汇报,听取了她的指导。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喜欢用全景的方式来描述报告文学。有人把这种描写甘肃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称为全景。我想说,我一直对全景的使用持谨慎态度。我看过的报告文学中,全景报告文学写得不错,比如唐山大地震。但是材料堆的很多,大部分只看到材料没看到人,连报告文学都算不上。对他来说,既然是文学,不看人就看不到东西。报告文学要有人物,有精神,有情感,有悲伤,有意志,有奋斗。文学不应该是一堆事迹,更不应该是一堆材料。文学可以一滴水见太阳,通过精确、精辟、典型、生动的表达,展现出优秀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本质特征。所以写这部作品的重点不是列举甘肃省扶贫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政府表彰扶贫先进典型的事迹汇编。重点是:面对甘肃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气候,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措施和斗争才能有效摆脱贫困。
在写作过程中,王宏佳被一些故事和人物深深打动,六老八步控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们组成了一个集体,走了40年的集体治沙之路,风雨中不可动摇。就在今年,刘老汉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模范荣誉称号。王宏佳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榜样是组织,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如果没有组织起来,面对沙漠的蹂躏,任何人、任何家庭都无能为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和平生活总是需要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牺牲精神的英雄。张骞、卫青、霍去病都踏着蹄子,通过河西走廊激励后人。在那个历史时期,汉朝出兵,移民,定居于此,是这片土地上最具开拓性的建设。绿洲一个个出现了。西汉的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河西四郡在这片绿洲中一个个崛起,都离不开组织。
新时期,一带一路给甘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组织分散的农民进行规模发展的现代生产和经济建设,是改变贫困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看来,有机会尽可能的展示这些东西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反复修改了这部作品,吸收了很多意见,随时进行补充采访,随时推倒原稿,重写。参观多,书少。总是反复选择,力求准确地展示重点、特点、难点、亮点,希望能有权威的表达。在重写的过程中,写作是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真正的创造就像分娩。没有痛苦,就没有好作品。
苦心经营、智慧结晶的书籍汇编成书后,王宏佳说:我们最期待的是,这本书写甘肃扶贫能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正如甘肃省委宣传部所料,书中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事迹,来源于群众的智慧,对目前甘肃人民的扶贫工作具有启发、启发、激励和实际的积极作用。
王艳:用脚量,用心写
“脱贫攻坚”这几个字,无论从重量还是辐射来说,都堪称一个伟大的工程。说起与报告文学《郑重承诺》擦肩而过的岁月,《兰州晚报》副主编王彦感慨万千:扶贫,这么庞大而又庄严的选题让我害怕,我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让他们一个个拿着笔走进人们的视线,但我尽力朝这个方向靠近。甘肃是中国脱贫的主战场。到2020年,甘肃将与全国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摆脱贫困。十个人,我一百。然而,甘肃的扶贫工作可能只是最好的努力之一。我不想写这本书作为褒奖。这里的自然环境太过恶劣,这里的土地太过贫瘠,这里的人们在贫穷面前像斯巴达战士一样做出了惨烈的努力。我想用钢笔画它们。
甘肃位于一带一路兰州周边的重要节点,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甘肃有别于其他省份。我们要用《郑重承诺》这本书来形象地说明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甘肃脱贫的重大意义。
我呆在林场是因为我想知道植树者是如何在早上的黑暗中起床,上山用干粮种树的。我在黎明前赶到渡边夏菜采摘的田地,因为我想看看戴着矿灯的农民是否像头顶星星的人。我从他们那里学习说当地方言。我尽力靠近他们,听他们的脉搏和呼吸。我有很多朋友在甘肃说不同的方言。他们会打电话询问羊的市场和药材的收获。八步沙,曾经满是黄沙,如今绿油油,郁郁葱葱,不楞沟里原本封闭的东乡族妇女露出朴素的笑容。石碣子村十年艺术展最近去了北京,去央视精准扶贫,甘肃的土地变了。可以说每一章每一个故事的诞生都是用脚步来衡量,用心去写。
对于作者来说,文字的分量更是感人至深。有一段时间,王彦几乎每天凌晨两三点就睡不着,这在当时似乎是一种仪式。也许只有安静的夜晚才能让她走进穷人和穷人的心里。2018年的最后一天,这些故事终于第一次呈现在纸上。此刻,她不但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更加恐惧。2019年春节,她一家人团聚,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直到凌晨。她只是白天家人起床的时候睡着了。人们日夜颠倒着生活,像砂纸一样小心翼翼地打磨着她所谓的粗糙手稿。只要想到文章里的农村英雄,我就会牢记在心。王艳还记得这种心情是新的。
甘肃这块吃了很多苦的土地,广袤无垠。与贫困作斗争的人,就像沙子里的杂草,对时间表现出顽强的态度。有些事要永远记住。即使遇到黑色风暴,扛着巨石上山的人也不会停止行进。甘肃精神和中华精神写在他们的背上。兰州日报全媒体高红梅
■扩展阅读
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庄严承诺落地
扶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作为一个贫困面积大、情况复杂的省份,甘肃的工作更加艰巨和困难,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另外,甘肃的贫困问题历史悠久,现实问题复杂。如何形容这样的项目,王宏佳和王艳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整个工作,首先是访谈的全面性,体现在甘肃省地州市的传统农牧绿洲。采访的扎实是出乎意料的。看作品,既有政府层面的理解,也有帮扶对象的理解。从不同的立场来看,既有宏观描述,也有微观描述。就文学性而言,既有报道和事实成分,也有文献成分,也就是说,有描述成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两个方面,两者紧密结合,更为贴切。我认为,报告文学让人们认识到阅读过程中扶贫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从文学的角度提供阅读的可读性。就像书名一样,整本书都表明,这不仅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是人民对政府的承诺。人民对政府的承诺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过上好日子。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全景式体现甘肃脱贫攻坚——专访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作者王宏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