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一夜连枷响到明
本篇文章970字,读完约2分钟
农历六七月,除了黄金大米,也收割大豆。小米在稻田里妖娆,而大豆一般站在田埂上,像一排坚强的卫士。
最好是早上收割豆子,洒点晨露,用镰刀探查,让豆梗感觉不到疼痛。成熟的豆茎有褐色的叶子。农民的豆茎,上面盖着豆荚,一根根运到家里,必须先储藏晾干。豆茎也不比别人好,一定要小把捆起来。然后家里的大男孩被派去爬房檐梁。仆人们一般用一根长杆把捆着的豆捆递上来,大男孩们捡起豆梗,骑在房梁上。把豆茎放在风檐下的目的是让大豆由青转黄,爆豆荚。这和挂玉米串辣椒是一个道理,但是大豆比它们站得高,更有气势。
大豆在婴儿期是青豆,有的人贪吃,所以还没熟就要摘下来吃。吃青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剥下来丢进锅里,另一种是把整个豆荚拿下来放在水里煮。本文不是讨论如何吃豆,而是比较成熟大豆和青豆脱荚的方式。绿豆只能用手剥,大豆必须用专业的脱荚工具连枷剥。
连枷一般是竹子做的,手柄很长,方便农民握着用力;长柄顶端是四五根长竹片做成的竹板;竹板与长柄成90度角,中间有木轴。干活时,农夫上下挥动长柄,竹板轻弹,敲打下面的豆茎。连枷的制作有着最简单的物理力学原理,但是使用连枷不仅仅是辛苦的工作,它不会让聪明人感到不适。你要它往东,它就往西。我没有发明连枷。一开始它不是农具,而是武器。据说当初士兵用来守城,可见连枷机智乖张。
豆子叶子飘了,豆荚微裂,该打黄豆了。将豆茎从房檐梁上取下,运到宽阔的打谷场上,在烈日下暴晒一天。白天,农民们忙着在田里种两季稻,而晚上,玉兔从东方升起,趁着难得的闲暇和凉爽,在月光覆盖的打谷场上,他们手里挥舞着连枷,像飞一样翻转,捡起豆荚里倔强的大豆。
空一般有四五个家庭在打谷场做同样的工作。在宁静的月光下,男人们上下挥舞着连枷。农妇在打谷场的一个角落里,用竹筛将大豆从破碎的豆荚中分离出来。孩子们负责把豆茎放在连枷下,把打好的豆茎带走。他们经常靠在豆茎上,疲惫地闭上眼睑,然后才完成工作。
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杂农活不再那么劳累繁重,夜凉如水,劳动人民不再像牛一样气喘吁吁;云逐月,房屋树木河流静谧悠远。
连枷响到明夜,是农耕时代的凯歌,也是泪湿青天的恋家歌。
(摘自《羊城晚报》,2017年9月21日)
我省在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兼顾经济效益,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
标题:[陇文化]一夜连枷响到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玫瑰与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