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蒙先和他的“草根”剧团
本篇文章1456字,读完约4分钟
□石晓军
70岁的老师孟贤依然没有闲着。为了自己新创作的剧本,他坐公交车,一大早从景泰到兰州,颠簸了几个小时。他想听听省剧专家的意见,真的很佩服。他中等身材,目光短浅,说一口方言,语速很快。就像传播豆子一样,他的演讲充满激情,不像一个70岁的老人。
孟老师是一个私人业余剧团的团长。他的剧团叫白银市景泰县西关社区百花艺术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基层剧团。在2011年举行的第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该剧团新创作的小品《Scratch》获得四项三等奖。这可乐坏了孟先生和他的团员。
获得如此多省级奖项的百花艺术团,其实并不大:一个团19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才16岁。职业有很多,包括退休教师、农民、社区居民、店主。虽然职业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可以送孙子上学走几步,下地干活少几个小时,打理店铺,开一会儿店,每天从琐碎的工作生活中挤出一点时间,聚在一起唱歌,看书,玩耍,唱歌,做自己喜欢的事。
百花艺术团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它一无所有。是剧团,但他们连团部都没有,更别说排演大厅了。作为被大家一致推举为队长的孟,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是在他的眼睛里,心里是焦急的。天气热的时候很容易处理。在广场或庭院中找到空的一角是最好的排练场地。天冷,不可能在外面排练。孟与妻子商量后,搬走了家具和杂物,甚至腾出客厅作为排练室。就是在孟团长家的小客厅里,他们排练了19个小品,几十个歌舞小节目。孟的妻子也成了他们的后勤志愿者和观众,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副局长。
演出的话,如果没钱,蒙古元首会用他的退休金当基金,买衣服,买最基本的音响设备。蒙古首领以团为家,大家都看在眼里,牢记在心。虽然条件差,但是大家的胸怀都很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百花艺术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其他业余艺术团的区别也越来越大:其他剧团大部分都是演老戏,但他们的剧团可以时不时来演新戏,演真戏。这在全省业余剧团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百花艺术团规模不大,但节目却不少,有民间艺术、戏剧、小品、舞蹈等,形式多样,贴近老乡口味。
孟也是剧团的编剧和导演,他对演员的表演排练通常有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有激情和表现力,追求艺术技巧,有质量感。孟贤的戏很土,题材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经常遇到,如养老、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扶贫济困等。,但土气与乡土气息相连,故事要么发生在田野里,要么来自街头巷尾,要么短于邻居的父母;戏曲里有正义感,所以听起来很紧逼,在紧逼中也有隐隐凸起的关爱人性的骨气;大多数语言使用当地方言。比如散文《彩票》,讲的是农村养老。主题不新,但已经过时;细腻而富有戏剧性;主题深刻,但通俗易懂。再比如《地震避难所里的婚礼》,歌颂军民鱼水条件和伟大的抗震精神;《小贩串乡》聚焦新农村助人为乐新风尚。那些老太太老媳妇们看着看着就经常抹眼泪。
70岁的人还得为了一个业余剧团四处奔波,很多人不了解。孟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爱好,第二,娱乐,第三,责任。他说: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
戏剧几乎成了他业余时间的全部。在戏剧世界里,他如鱼得水,有写作、导演、作曲的能力。和他在一起过的朋友都有感觉:和他聊天,从天上地下,从古到今,中外,不管话题走多远,三五句话之内他就回到了他的戏和他的剧团。虽然是基层领导,但孟贤一点也不懈怠。他一直在创作新作品。他的优势是贴近基层,作品中有生命,因为他在基层,每天接触很多生动的素材。
从孟团长这样的基层剧团,我们可以看到根植于大地的千千万万根草的执着与坚韧,这或许就是戏剧繁荣的背后动力。
标题:[陇文化]蒙先和他的“草根”剧团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近代中国商人的广告战
下一篇:[陇文化]藏寨亚哈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