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文摘】傅斯年的比喻
本篇文章1126字,读完约3分钟
台湾学者萨吴萌先生说,傅斯年先生曾经给他这样一个比喻,德国学生是狗,美国学生是猫。傅先生的意思是狗认人,德国学生跟着教授走。只要他们知道一个教授人品好,知识好,就会跟着他走。无论教授搬到哪所大学任职,他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跟上。而猫,只认房子,不认人;美国学生只想去哈佛和耶鲁,不要问教授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学。所以美国学生就像猫一样。
根据这个推断,萨先生认为日本学生是猫,因为他们无非是如果能上当时日本最有名的帝国大学,一切都好,没有人会考虑教授不会教什么。至于台湾的学生,萨老师认为都是猫,因为他们填的第一选择往往属于台大。
想想中国学生,当然都是猫。谁不想去北大清华?几乎没人管他们去北大清华能学到什么。人们关心的是北大清华毕业生有更好的机会找到好工作。这是就业市场真正认可的品牌。说到工作,谁有勇气去当狗而不是猫?所以,不要怪北大清华的学生自恋。一旦在那里完成学士学位,想要继续读硕士和博士,最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老地方,只是懒得动窝。这就是所谓的“三北”“三清”。
“三北”或“三清”人与其说是爱那里的教授,不如说是爱学校本身的名声。每当他们告诉别人自己是北大或清华的人时,都不禁容光焕发。这种感觉让他们很受用,以为自己和北大清华一样出名。北大清华是怎么成名的?他们一点都不担心;至于现在的北大清华,是不是还是过去的北大清华?他们不在乎。对他们来说,北大清华只是缝在他们时尚显眼处的一个名牌。需要的就是这张脸,就是这种排场。
历史上,长期以来德国第一的大学似乎并不存在,但有相当多的大学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例如,柏林大学、耶拿大学、马尔堡大学、弗赖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不计其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于德国学生来说,哪里有好教授,哪里就有好大学;不管它的名字或大小,他们都会立即确立这所大学的地位。德国教授在选择大学时考虑的主要是离家的距离,而不在乎是位于首都还是省会什么的;不需要为属于“985”还是“211”而烦恼。当然,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这个职位首先必须有一个空空缺。康德收到了许多大学的邀请,但他对哥尼斯堡大学更感兴趣,原因很简单,哥尼斯堡大学就在他家门口。这个人从来不喜欢远行。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学,弗莱堡是他的家乡。
不过根据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猫并不是最可悲的。有的同学要么力量不足,要么信心不足;如果你不选择大学或教授,你可以感谢有一所学校接受它。篮子里装满了食物。他们对学校,对教授,对自己都没有要求。入学时的样子,离校时的样子。就是因为有大量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半死不活的大学,而这些大学总能兴致勃勃的存在。
(摘自《中国读书报》,2011年6月8日)
标题:[陇文化]【文化·文摘】傅斯年的比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