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一粒米重如山
本篇文章1580字,读完约4分钟
一个人在童年接受的思想,无论是来自歌谣、格言还是名言,都会牢牢地烙在心底,终身清晰。也就是说,成年后不能用理性分析的手段来驱逐这种想法。童年的心是一片充满蜂蜜的空原野。即使一根羽毛飘下来,也会粘得很牢。
——一粒米重如山。
这句话的本意是爱惜食物,但对我来说并不止于这个意思,比如戒律或者更神秘的预言。每一粒米在我眼里都很神圣。感觉轻浮的食物会导致莫名的灾难。所以吃不下剩饭,踩在地上的米粒上感觉不舒服。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垃圾里的白米,会很震惊。这时,那句话不请自来。
——一粒米重如山。
山可以压死人。你怎么敢轻蔑?虽然我用各种理由试图解决这种来自大米的可怕威胁,但是没有效果。每当我的心在剩饭剩菜之间犹豫不决时,它就会在我心中响起。
——一粒米重如山。
我摆脱不了,只好顺从。像一种恋物癖,也可以叫“米恐惧症”。
恐惧是一种古老的情感,从人类早期就开始了。对于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你不妨害怕,但你可以安心。现代人的问题不是太害怕,而是什么都不怕。在这种心态下,环境和资源最吃亏。本世纪,科学把中国人的心灵从鬼神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同时为生活提供了便利和繁荣,仿佛一个挥霍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无所畏惧”的情况下,环境日益恶化。比如黄河断流,甘肃月牙泉干涸,治水前的淮河连微生物都支持不了,变成了毒河。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怕,不管后代有没有饭吃。
佛教中有“不杀生”的说法,不仅包括人,还包括野生动物。伊斯兰教信徒在斋月期间和日落之前不能吃东西。饥饿导致同情,一个从来不知道饥饿滋味的人永远不会怜悯穷人。同时,“斋月”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食物,让人怀念和热爱食物,和我一样,不敢踩在上面。基督徒在每顿饭前都会背诵祈祷文。当他们赞美上帝的时候,他们选择先吃饭,这一点意义重大。事实上,他们赞美人类之所以能在每一餐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仍然拥有资源,包括生产它们的环境。基督徒这样赞美上帝。其实每一种宗教,包括民间禁忌的原始动机,都包含着这样的考量:人的存在与人所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如果一个人不惧怕食物,那天地间还有什么值得惧怕的呢?如果一个人不在乎环境,他该爱什么?在成为人类的食物之前,水稻是一种作物,是山川平原上的精灵,是大地怀抱中的孩子。神灵养的畜群是陆地上的绿色种子和珍珠。我在电视上看到,东北灾民被营救到楼顶的船上时,他们盯着洪水中露出一点穗的高粱,眼泪打着旋。那种眼神,比如和亲戚牵手。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杀生”甚至意味着不破坏每一棵草和树。他们都有佛性,所以敢随意破坏。佛经中已有揭示,草木虫蚁不仅是佛家,也等同于释迦牟尼。谁敢害他们?我的朋友,小说家郭雪波,是老家人。他曾经说过,我们科尔沁人其实信奉萨满教,信奉多神教。山里的树都是神,谁也不敢砍树。我想想,是真的。家乡人不剪。前不久在西康贡嘎雪山脚下的一家客栈里和藏族人聊天。他们信仰本博教,也是多神教。我问,树上有上帝吗?一个叫安博的红脸藏族骄傲地说,当然。我说,谁还不砍树?他说,当然。在风雪中,我突然想起了郭雪波说过的话。人为什么这么聪明?如果你相信萨满教,至少树是安全的。郭和我一样热爱树木。
在我信仰萨满教之前,我已经实行过“拜米”。虽然也有假的瞬间,比如一顿难吃的饭,但我还是责成媳妇去甩了它,免得心里难受。如果是剩饭剩菜,我是不会放弃的,因为我心里没有“一粒米重如山”这种恶感。虽然食物在生物学上叫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在经济学上叫资源。
童年的概念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希望全世界的妈妈们在给孩子启蒙的同时,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放在孩子的脑海里,让孩子追求一生,比乱七八糟的知识和钢琴书法等最后一分钟的技巧更有人情味。一个好妈妈会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小的、经常看到的东西,放在孩子的心里,让她在生活中得到伪装,比如一粒米重如山。
我妈就是这么优秀的妈妈。
标题:[陇文化]一粒米重如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黄河古道的传说与论断
下一篇:[陇文化]三只鸬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