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腊月二十三祭灶
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腊月二十三祭灶拉开了春节的序幕。隆中民间小戏(张廉卖布)里有一句歌词。那一年我都不记得了,有个腊月把炉子送上天,七天之后,我们就要在新的一年里做所有的年货了。
到了夏朝,枣君成了受人尊敬的大神。《论语》中有描述孔丘春秋时期言行的词语。
献灶习俗历史悠久,在周朝已成为一种习俗。“祭灶”最早叫“祭灶”,就是为了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辈”。因为火的发现,人们开始从吃熟食过渡到喝开水。所以从皇帝到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非常虔诚的。
先秦时期,灶祭是“五祭”之一(五祭是灶、门、走、户、雷五神的祭祀。雷是土地神。另一个是门、井、户、灶、雷;还是行,嗯,家用,火炉,打雷)。献灶的时候要立一个神主,用丰盛的酒和食物献祭。要展示鼎沃,立豆,欢迎尸体等等。带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痕迹。
旧时陇中地区几乎每个厨房都有“灶神”之神。人们称这位神为“主宰生命的菩萨”或“主宰生命的厨师长”。据说是玉帝封的“九天东厨主,指挥厨宫生活”。他负责管理各种家庭的厨房火灾,被崇拜为一个家庭的守护神。厨房龛大多位于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是灶神之神。有没有厨王小生的,也有直接把雕像贴在墙上的。有的雕像只刻画了一个灶神,有的则有两男两女。女神被称为“奶奶灶神”。这大概是模仿人类情侣的形象吧。灶神的雕像大多也印有今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厨司之主”、“人间监督之神”、“家主”等字样,以示灶神的地位。
在隆中,灶神从去年大年三十就一直呆在家里保护监督家人;腊月二十三,灶神会升天,向天上的玉帝报告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叫“送厨房”或“退厨房”。根据灶神的报告,玉帝在新的一年里把家族的家产交给了灶神。所以对于家庭来说,灶神的报告是很有意思的。
送灶一般在黄昏和晚上举行。各家主人先去厨房,摆好桌子,在厨房墙上的神龛里给灶神上香,供应十二个厨灶、干粮、蜜瓜等。然后把竹条扎成纸马,做牛饲料。给灶神献上焦糖就是让他老人家嘴甜。人们还把糖撒在灶神的嘴上,说:“多说好话,不要说坏话。”这是用糖塞住灶神的嘴,告诉他不要说坏话。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灶神上天后对玉帝的反应,比如下凡铺张浪费,婆媳不和。然后把灶神雕像烧进灶台,送走灶神。
俗话说,“男人不要拜月,女人不要祭祀火炉”。甘肃中部,女人不祭祀灶。都说灶神长得像小白脸,怕女人的祭祀灶,是“疑男女”。至于灶神的起源,历史悠久。在中国的民间神中,灶神的资格是很古老的。早在夏朝,他就已经是人民崇拜的大神了。据古书《礼记》记载,孔说:“颛顼家有一子,名叫李立,是朱融,是灶神。”《庄子·盛达》记载:“灶有一髻。”司马彪评价说:“馍馍,灶神,穿着红衣服,像个美女。”《抱朴子·魏徵》也记载:“月夜,灶神也是有罪的白人。”这些记载大概就是祭灶之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者灶神是钻木生火的“碎人”;还是神农的“火官”;还是《黄帝内经》中的“苏”;或灶神姓张,名榜,字郭;意见不一。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农历新年密切相关。因为,一周后的除夕之夜,灶神带着家人应得的吉凶来到人间。灶神被认为是天上的引路神。过完年其他神又升天了。只有灶神才会在厨房待很久。迎神的仪式叫“迎神”,对灶神来说叫“迎灶”。
隆中地区有些地方除夕夜接灶,仪式简单,只要换上新的灶灯,灶龛前烧香就完了,而榆中北山则是正月初一接灶。大年三十的下午,北山家家户户在贴春联的时候都会在灶神的架子上贴上新的“邀”灶神。两边贴对联,写着“上帝说好事,回宫降福”或“小子挑水,郎军先生挑水”,中间写着“东厨房司令的上帝,皇帝的厨神”,横幅上写着“一家之主”或“祝福平安”。
正月初一,天不亮,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厨师长面前烧香供品,在院子中间摆个小方桌,献上十二个馒头加蒸面,然后点燃鞭炮,迎接厨师长从天上归来。人们普遍认为,家庭越早欢迎厨师长越好。如果有谁忘记迎接自己的厨师长,厨师长永远在门外,进不了家门。
现在隆中人都到了腊月二十三。虽然不像旧社会那样注重发送和接收灶神的每一个细节,但人们仍然保持着献灶的习俗,这与隆中人的过年情结密切相关,也是隆中地区特有的文化。
标题:[陇文化]腊月二十三祭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腊月里的村庄
下一篇:[陇文化]五泉山的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