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李鸿章发迹史:沉浮中悟出为官之道
本篇文章1087字,读完约3分钟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朝40年的风风雨雨,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覆灭。他生前死后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历史作家王《李鸿章的崛起史》(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1月出版)讲述了李鸿章“一直被弹劾,无人能敌”的战略和细节,以及他40年稳健的为官之道。
李鸿章从政40年,被弹劾800多次。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级打压,有的是亲信出卖,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影射,有的是铁证如山。面对无数的对手,或明或暗,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走到最安全的地方,时刻被弹劾。坐了25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呼风唤雨。李鸿章似乎有预知时局和人心的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此刻读《李鸿章崛起史》更能了解官场的变迁。
李鸿章的成功也是从书生到骑警。李鸿章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曾国藩“打掉牙吞血”的人生原则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创立淮军的时候给了李鸿章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李鸿章创立淮军的团队。此后,淮军成为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他在官场上崛起的基础。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袖,淮军是“李家军”。李鸿章之所以成为李鸿章,有时候是因为运气,更有趣的是他独特的看家本领。
李鸿章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1874年,他提出"外要与容和解,内要改革",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与容和解"和"改革"都失败了。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背负着“汉奸”的骂名。李鸿章作为主要谈判者,难逃责难。但战败后签订了“城下联盟”,战败国的议价空间其实很有限;而且,最后的决定权其实在朝廷手里,比如割让领土的赔偿事宜。
李鸿章不是满族人。他在满清统治的社会里步步高升。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很圆滑。另外他也很老谋深算,能争取就争取,不能退一步。比如慈禧让他辅佐皇帝。他知道慈禧和皇帝有矛盾。他不干了,他不干了,他愿意出国。这也是出国的借口,但是他也出去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善于自保,但在戊戌政变中没有犯错误,努力清理自己。相反,他有种站起来的味道,让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一个夹缝中的人。梁启超称李鸿章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并说“我敬,惜李,哀李之遇”。然而,李鸿章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造纸人”。在内忧外患、由内而外腐朽的清朝,“裱糊匠”用新的嘘嘘装饰了一座破房子(清朝)。偶尔小风波小打小闹也能看出来,但大风波一过,破落的房子就难免露出本来面目,难道是一个半“造纸人”就能补贴补贴,就能贴吧?
标题:[陇文化]李鸿章发迹史:沉浮中悟出为官之道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