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不惑之年的惑与不惑
本篇文章1243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长信,他说自己出生在60年代,现在已经进入了毋庸置疑的时代。他在信中说:我发现40岁是最迷茫的时候,但不知道为什么孔子说“40岁不迷茫”。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专业水平很受尊重,但是想想,我甚至年轻的时候都没有实现梦想。为了家里的收入和孩子的教育要努力,还是适应不了复杂的公司政治。看看中国,我们看到更多的黑暗和腐败。我特别想问你两个问题:一、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二、人为什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我收到的信中,有相当多的人追求生命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一般的说教对这样的朋友肯定不行。我给朋友回了信,说出了我的真实感受。
在中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甚至“六十而百”、“七十而百”的概念,可以说是千古皆知。但这不是老生常谈,是孔子对不同时代生活特点的总结。但我们往往很难做到“三十而立”,更难做到“四十而不乱”。为什么?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与孔子时代相比,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科技的发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结婚早,生孩子早。他们在十八岁或九岁时是父母,他们在五十岁时被称为家庭中的“老人”。“人活了70年”,也就是说活得长的人很少。孔子活了相当长的一生,但只有七十多岁。现在生活条件好,医疗发达,活到90岁也不是特别稀罕。人生漫长,“站起来”、“不迷茫”、“知天命”等人生的脚步也要向后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孔子那么早熟。在现阶段,一个人能站在40岁而不迷茫是很好的。或者再晚一点,等你六十了,真的可以“不迷茫”了。
严格来说,我没有做到“40不迷茫”。大约四十岁的时候,我在写《新星》系列。我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理想,总有一些“简单化”的东西在那里。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那种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自己的“毫无疑问”应该是50岁以后。现在大学教育挺普及的,年轻人离校都二十多岁了。如果是读博毕业,那就更晚了。他们的事业一般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家庭基本都在这个年龄。30岁开始,40岁站着挺好的。接下来要努力的是“五十而不乱”。
被中国儒家奉为经典的人生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很重要。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巨大变化的时期,所有的泥沙俱下。作为一个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我看不到比任何人少的黑暗和不公,我自己的挫折也远比普通人多,但这并不妨碍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社会。我们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力量。许多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终会汇聚成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我对所谓积极人生态度的理解很简单:做该做的事是“积极的”,不做该做的事是“消极的”。当然,对于“做该做的事是积极的”,还要加上一个注释——做不该做的事是“觊觎”。目标太高,野心太大,力所不及,都是贪图。真正的“不迷茫”是认清那些不正当的觊觎,能够从容的消除。人为什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我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宁和幸福。(摘自《北京晚报》,2009年8月17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不惑之年的惑与不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女性择偶标准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