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白马人的火圈舞
本篇文章1839字,读完约5分钟
刘的文字/图片
文县白马人以歌舞闻名。歌舞是他们生活的内容和精神寄托之一,陪伴白马人完成人生旅程。白马人的舞蹈不仅是原始简单的面舞,也是激情火圈舞。火圈舞,在白马语中又叫“圆舞”、“呆船”,是白马人自娱自乐最喜爱的集体舞蹈。“黄毛白头醉舞”“共舞”是文人墨客对火圈舞最生动的描写。
关于火圈舞的起源,白马人这么说。相传很久以前,白马人的祖先在腊月被官兵追杀,被迫走上迁徙之路。白马人在山里被官兵围攻后,坚持了七天七夜。第八天,也就是腊月初八,筋疲力尽的白马人在山上歇息,点起熊熊篝火,驱赶寒冷的冬夜,渐渐入睡。半夜官兵埋伏,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白公鸡振翅高歌,唤醒了梦中的白人,躲过了这场灾难。为了纪念农历十二月初八,白马人将这一天定为火圈舞的开始日,这成为白马人的传统纪念日。
白马人的火圈舞开始于哪个时代,史料无记载。但火圈舞是白马人战斗的产物和结晶,却是不争的事实。它是白马人的“军舞”和“军魂”,表现了一个民族真诚的团结、目的的统一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文县志》记载:“白马喜欢与人性搏斗,剑不离身。急了就观望,喊声震谷。”追溯白马人的历史,不难发现,火圈舞最早的雏形、演变过程和发展史都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频繁的战斗和迁徙使白马人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所以他们从来不离开自己的剑随时反击敌人。每当他们打猎、与其他村庄发生冲突或进行探险时,他们总是携带弯刀和弩。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空开了三枪,整个村子的人一起喊着“哦,你好”(在白马的口语中被称为“足以打成平局”),这意味着他们向天发誓,同甘共苦。“哦,哦,哦”的叫声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加强军力的作用。
白马人经常在山上扎营,生火以防袭击。白马人缓解疲劳和睡意,以歌舞自娱,通宵达旦,是火圈舞最早的雏形。久而久之,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的火圈舞。火圈舞的歌词也证明它源于战争。它是这样唱的:“火不自爆,青春就不叫自己。什么是白马城?白马城是铁打的城市。守城就像保卫家园,杀敌一定要团结……”火圈舞中的“火”象征着“城市”和“白马村舍”,白马人手挽手,表示保护城市的决心和信心。火圈舞象征着白马人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和抗击外敌侵略的坚强意志。从火圈舞的歌词和动作中不难发现,火圈舞对于白马人来说,是战前的演练,是战斗,是战后的庆典。
每年腊月初八,火把节就起飞了。清晨,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都要上山拾柴,一捆捆的柴火会放在大地里的一边,让村民们在大地里跳舞。火把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持续40天。每天晚饭后,男孩女孩们敲锣打鼓,唱柴火歌,挨家挨户拾柴火。每到一处,主人都热情地把柴火递给男孩女孩,而且不限。把田野里堆的柴火凑在一起,点起篝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着火圈跳舞,唱着酒歌。跳舞的时候,男女老少贫富,大家手拉手,肩并肩站着,围成一个大圈,围着熊熊大火载歌载舞。有时你在一首歌里跳,有时你来回跳。舞步简洁明快,原地转圈,三步走,一脚踢。边唱边跳,男唱女唱,女唱男唱,气势磅礴,时而高亢粗犷,似有裂云雷人之势,时而悠扬婉转,如流水一般。男女开声齐声唱道:“点起篝火,拉起一圈,小伙子不叫自己,歌手开口。祖先们,你们带我们来这个地方,我们要像扇子一样跳舞,扇子是麻子石转的。我们要围着月亮跳舞,我们要围着山跳舞,围着水笑……”一曲过后,我们转向一个方向,舞步缓慢而缓慢,以走和滑为主步,身体随着脚步上下摆动。舞步有时显得安静从容,气氛亲切感人,颇为优美;有时看起来粗犷奔放,就像巨龙跃起,马奔腾,气势吞山河,遮天蔽日。
火圈舞是白马人最常见的放松和庆祝节日的舞蹈。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完美地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物体——“火”和“舞”。歌曲被火激发,火为歌曲增添光彩。舞者越多,场面越壮观,篝火越旺,气氛越暖。火圈舞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可以跳,尤其是月夜。皎洁的月光洒在群山环抱的土平上,篝火在月光下熊熊燃烧。女人们穿着华丽多彩的衣服,男人们穿着漂亮的长袍,每个人都戴着白色的毡帽,长长的白色羽毛在他们的帽子上飞舞,在动人的歌声中起舞。歌声回荡在群山中,身影在月光下摇摆,让人心旷神怡。
白马人边唱边跳,而少男少女们则厌倦了歌舞,篝火烧成灰烬,于是他们煨煮了一罐赛共酒,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们讲述白马先民的神奇传说和白马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爱情故事,传授饮酒歌新歌词,传授人生道理。几代人以来,白马人一直保持篝火熊熊燃烧,载歌载舞,传承着独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白马习俗,创造着灿烂的民俗文化。
标题:[陇文化]白马人的火圈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少年纪事
下一篇:[陇文化]泰山庙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