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论: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
本篇文章1186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行了10年。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逐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过程,但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幸事。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农耕时代形成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出现碎片化、碎片化,让一些专家觉得,一个厨房大王的童年形象在城市里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对于这样的感情,我们不妨问一问:有必要造炉子,恢复城市祭祀炉子的习俗吗?就算有炉子,城里祭灶的习俗还能复兴吗?事实上,目前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复兴。
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那些对当代生活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自然会被保留下来,而一些传统文化则会因为在新时代缺乏生命力而逐渐消失。这和人的生老病死是一样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不断吸收其精华,使之成为当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当代文化的帮助下,传统文化的寿命实际上得到了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目前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复兴。对待那些已经被历史淘汰,无法存活下来的文化,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存档,让后世的人能够了解它们在文化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复兴,就看当代生活是否还需要了。
例如,在历史上被记录为宝贵的当地民间事务的祭祀炉灶等民间活动,为人们了解过去当地的民间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且目前很多农村还在积极延续这些古老的习俗,说明他们在村落环境中还是有生存条件的。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村民住在公寓楼里,献灶的习俗自然就消失了。如果一定要复兴这些民俗,其实是违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生活。所谓活态,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还有生命力,有一批传承人,有合适的环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村落、市场),就可能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现场传播应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那些将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喜欢他们的村落、村民身上挪开,让他们走向大城市、大舞台,甚至复兴一些在当代城市中骤然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最简单、最真实的一面,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因为缺乏生存条件。至于一些腐朽的所谓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目前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想方设法从文化上寻找突破口和增长点,所以申报非遗是普遍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是好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那些没有价值,已经自然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让他们静静地睡吧,最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那些仍然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最好地进行现场传播,如果不能进行现场传播,就以文化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总之,目前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复兴。
标题:[陇文化]评论: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