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武威翰林院三代主人的传奇故事
本篇文章2801字,读完约7分钟
翰林故居一角
古怀大院
武威翰林故居位于市区中巷一号东出口,是光绪年间翰林学士庶吉士、李玉楷的祖籍。因为这个院子里有一位院士,老百姓就简单地叫它李翰林书院(现称李明翰故居)。李明翰是李玉楷之父,梁勇书院第一山长(相当于校长),武威一中的前身,著有历史名著《通鉴续编》110卷。翰林故居,清末民初,以家学浓厚而闻名西北;李的三代宗师,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使这座古建筑庭院充满了神秘色彩。
李明翰:写杰作《续通鉴纪事》
说到武威一中巷,武威本地人都知道。在这条巷道里,不仅有武威市名牌学校武威一中,还有翰林院,也就是李明翰故居。据当地人描述:前翰林院有一个朝北的斜山式大门;大门里有一个大厅,把大院分成两部分。最初的后院是祠堂,李明翰的牌位就设在这里。前院为门院,西有两扇门,分内外两栋,为住宅区。祠堂后面是一个花园,有三个花厅。整个建筑采用砖木结构,雕廊绘柱,风格不凡。前些年,翰林故居占据了武威城一大半,也是武威的龙头大宅。
今天进入翰林故居,一个破梁土块凸显,一扇斑驳的木门半开,一院杂物繁杂。山川画院的“梦想英语”标牌提醒人们,它仍然是一个文化场所。据租房者说,1958年城市房屋重建时,大部分房屋由房管部门管理。祠堂变成粮库之后,现在的粮库已经撤了,祠堂空已经建好,但是大门已经拆了。除了祠堂的脊槽瓦顶和厢房,大殿的脊砖顶,前一幕还依稀可见,其他的门窗、回廊、庭院、园林都不见了。
李明翰(1809-1891),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他一生中多次参加考试,但大多数都很失败,直到42岁才通过助理龚升的考试。李明翰喜欢读书,武威的学者尹世安在江西被免职后回国。他家里有很多书,达到10多万册。经常去尹家借书看,向尹请教。尹问他学习志向,他实事求是地回答。殷实称赞他是读书的真正种子。李明翰师从殷实、张舒、陈世荣等名师。他精通历史,很有才华。他研究天文、算术、地理和兵农,尤其擅长音韵和训诂。他在当时的甘肃名人中很有名,极有威望。甘肃学者胡被推荐为甘肃儒生,一生勤于写作,其中最大的学术成就是写下了《通学续修记事本》的结尾。这是继宋代司马光《子·同治鉴》和清代毕远《徐子·同治鉴》之后的又一部独特的编年史书。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今人和后人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创作《通鉴纪事本末》。他去世时,这本书只完成了89卷。他因没能读完这本书而被人恨之入骨,去世时他拉着李玉楷的手,反复告诉他的儿子要读完这本书。
李玉玺:甘肃第一个上车的人
光绪十七年(1891年),84岁的李明翰逝世。在他的第二个儿子,18岁的举人·李玉楷带领他的家人哀悼后,他把后院变成了一个祠堂,以纪念李明翰的牌位。孝顺三年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玉楷赴京参加会议。那年冬天,他首先取得了京城甘肃官员的印信,在鄯善会馆租了一套房子好好读书。次年3月9日,我参加了B-测试。4月9日,杏榜标题。4月21日,宫考初三第26名进士。五月,光绪皇帝封其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些翰林学者大多是著名的公交上访事件的组织者。同在一个名单上的李玉楷的哥哥康有为分别是200岁和46岁。
据《大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夏,光绪皇帝引进李玉楷等人员,把乙支的藏书散置,组成了藏书室(相当于翰林院的落成)。目的是让李玉楷和其他18人用它作为蓬莱知府,山东省。随着李玉楷进入仕途,李氏家族的房子自嘉庆至道光年间又得到了修复。光绪三十年前,李玉楷发钱大规模修缮房屋:有一个朝北的谢山门,前院是门院,院西有两个门,分内外两栋,是住宅区。祠堂后面是一个花园,有三个花厅。走廊、庭院、园林错落有致,成为当时武威市的名宅。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月18日,B-test刚刚结束,北京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当时,李玉楷在京期间,在鄯善会馆密切关注中日战争。4月6日至8日,各省考生聚集在北京宣武门宋军寺,几位甘肃举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们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推康有为起草。康有为花了一天两夜写了一部千言万语的书,提出了拒绝和平、迁都、训练、改造等四个命题。皇帝的《万言书》写完后,16个省的603个考生签名。李玉楷匆忙劝说61名甘肃举人在康有为的《完颜书》后面签名,仅次于广西(99)、贵州(95)、广东(86)和四川(71)位居第五。李玉楷回到公寓后,他咨询了甘肃省人民。大家一致推荐他写一篇《请废下关臣服条约》,准备送给都察院,请求呈给光绪皇帝。李玉楷写的这份《请求废止马关条约》,表达了对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的坚决反对。意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反对赔款;第二,反对伐地;第三,反对日本在中国设厂。爱国爱民,字里行间溢满。《请废马关条约呈》写完后,76个甘肃举人签字。
李玉楷在蓬莱为官后,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努力创作了最后2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玉楷在山东出版了《通鉴纪事本末》。
李定文:与郭沫若的学术论争
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次子。李定文教授,1919年5月16日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县。他5岁失去了父亲,13岁失去了哥哥。和妈妈一个人住。他没上过小学。13岁之前,他由大哥丁超教。1949年,他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级转班,次年毕业,在武威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调到甘肃师范学院(位于天水)任教。1957年甘肃师范学院并入西北师范学院,他随即去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任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87年退休。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李定文和郭沫若进行了一场学术辩论。《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近1300字的骚体长诗,最早见于宋代郭茂谦《乐府诗集》第五十九卷和朱《楚辞》第三卷。这两篇课文有些不同。至于这首诗的作者,一个是蔡文姬,一个是后人(唐人)。历代一直争论不休。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连续写了7篇《胡嘉十八拍》,力主恢复蔡文姬的著作权,在许多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于是,学术界围绕这首诗的作者和年代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面对学术巨匠的巨笔,李定文还写出了《胡嘉十八拍》。是蔡文姬写的吗?”(《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9年6月14日)《胡家十八拍》的作者应该是唐代的董。李定文的学术观点立即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的回应,如胡郭蕊(《论蔡觉胡家十八拍的真伪》)、云李沁(《论胡家十八拍》)、王大进(《胡家十八拍不是蔡仪》)。“这场学术辩论在当时成了一个好故事。
曾在多篇文章中回忆说,他家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树,象征着李三代学者的学术精神。小时候和叔叔侄子在槐荫下读书。三代祖孙晚上坐在蜡烛前,同案一起读书,街上传出书的声音。李玉楷将其书房命名为古怀堂,李定文也将其书房命名为蒙怀寺。虽然李玉楷是外地官员,但他经常错过全家人在古树下读书。他写诗说:古树百尺,影凉云绿。廊深时有绿雨落下,天空布满红日。李定文晚年的思乡情结很重。他在《乡愁》一诗中写道:故乡茫然,花木散如烟。我也知道生活就像一只耳朵,最难打破的是命运。
标题:[陇文化]武威翰林院三代主人的传奇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