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筷子上的国民性
本篇文章876字,读完约2分钟
舒威有一个筷子的谜语:“睡了就睡,起了就贪得无厌,拿不到赃物。”贪婪如豺狼,赃物不入己,所以人性胜于筷子。
中国、日本、韩国都用筷子,但是筷子不一样。
中国筷子在后面是圆形的。这种风格最早见于明代,是当时理学盛行的见证:用物识筷。
日本筷子比中国筷子短,头尖。据说吃鱼方便,骨肉易分。
韩国筷子与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大部分是不锈钢和银做的,前后两个等宽的扁平金属薄带。据说韩国的金属筷子不容易因为战争不断而损坏。韩式筷子直白,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就像其国民性中的一轨思维模式和偏执情绪。
当筷子首次传入日本时,只有上帝和皇帝才能使用它们。圣德太子时期,钦差大臣回来报告说,中国人都用筷子,所以筷子首先在贵族中流行,然后传播到普通人。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对筷子有一种宗教情结。筷子在日语中有桥的意思,意思是食物和人之间的桥梁。
这种对筷子的宗教感情,导致了日本很多关于筷子的谚语,比如“筷子和棍子举不起来”形容困难的事情,“筷子和一家之主又粗又好”形容丈夫像筷子一样坚强、坚定等等。
从明治维新到昭和二十年,日本一直把如何使用筷子作为教孩子规矩的重要手段。从3岁到15岁,没有遗漏,相当于一种国民素质教育。现在日本有一个筷子学会,专门研究筷子,推广筷子。
东京有一家三英光学公司,生产最精密的光学仪器。他们的摄影设备用在美国航天飞机上,脑外科显微镜是他们的专长。这家公司在招聘新人时很有趣。首先,它必须画自画像和制作飞机模型。最后带去鱼店看他怎么用筷子吃鱼。即使前两关,用筷子吃鱼也会被淘汰,因为筷子的使用体现了一个人大脑的精细程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民族差异。不同的是,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习惯,更擅长精致。中国人讲究实用,用起来也不错。中国筷子反映了中国人生活的随机性和广泛性。但日本人天生耐模糊,一定要把筷子做薄,这样才能夹米粒。
筷子是日本制造业的起点,也是日本这个小国在经济实力上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原点。日本产品能想到人的思想,以方便著称。也许他们都是从把中国的圆筷子变成锋利的筷子开始的。
(摘自《中国证券报》,2008年8月1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筷子上的国民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辞职政治学
下一篇:[陇文化]风雨上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