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散文:走进青岛
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在我的印象中,青岛永远是一个蓝色的梦幻世界。淳朴的地方口音,轻柔的海风,异国情调的建筑,起伏的街道,常常在一个温暖的夜晚走进我梦寐以求的小镇。
无法抵挡蓝梦的诱惑,今年初春的一个周末,我和家人重游了家乡。
青岛突然以现代风情站在我面前,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服饰和笑脸染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走在街上,我努力把过去和记忆中的现实做比较,寻找着童年剩下的记忆。然而,散落的建筑显然让我感到陌生和失望。
走在浙江路最北端,圣爱弥儿教堂突然闯入我的视线。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来这里玩,我的相册里还保留着一张以教堂为背景的黑白照片。
时至今日,它依然以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和占地规模在亚洲占有重要地位,依然在70多年的春秋岁月里为无数人奉献虔诚与美好。
环顾四周,就像当年一样,这个地方仍然是摄影师和画家拍照和素描的地方。在我的身边,有一个清秀的女孩在用不同颜色的水彩仔细地勾画着教堂的蓝色尖顶。游客们常常停下来,不时低下头,再次抬头,默默地、认真地品味着画板上浓缩的圣·米尔。
在青岛,有很多德国风格的建筑,省长办公室就是主要证据。当时,它的相关历史和建筑特征是一个顽童所不熟悉的。现在,当以德国威廉时代的建筑风格走近这座官邸时,历史的沧桑和沉重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参观名人故居是青岛的另一个特点。在这些名人中,曾经创作过电影《劫后桃花》的剧作家洪深故居是为数不多的“大屋”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剧作家,其父亲是袁世凯时期的内务部部长,因宋案在青岛落败。听着汇泉湾的海浪,洪深写出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
与翟红隔着一堵墙,是当地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居。这座欧式小楼建在高地上。站在室内,你可以看到漂浮在碧海和天空之间的云。当时,这位来自湘西的年轻人被诗人徐志摩介绍到青岛大学任教。巴金曾在《从文小姐》一文中描述过沈先生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场景:“……教室里挤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所以很多年轻人都用眼神看着他。他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请等五分钟”。他就是这样开始演讲的。
岁月默默地镌刻着无数名人的人物和作品,留给后人去评论和回忆:康有为、梁实秋、闻一多、老舍、萧军、吴伯箫、童第周。虽然我无法一一膜拜拜访,但在我眼里,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青岛更加凝重。
带着那一年的记忆,来到熟悉的栈桥,走在1980米的栈桥上。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仿佛看到童年的身影在这个舞台上飞翔;记得那年冬天,父亲带我来这里用面包喂海鸥。当时我就质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走在这里拍照。后来书上的回答告诉我,是青岛的象征。走在上面,人们可以尽可能的靠近大海,让海风肆意的抚摸它们,随着海鸥从左到右的翱翔,一步一步的向大海深处走去。
寻找这样一种感觉,我仿佛看到妈妈站在街角等我黄昏回家;听着雷雨前海鸥欢快的鸣叫;回想起伴着窗外海浪的声音睡觉的梦。
标题:[陇文化]散文:走进青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散文:回望县城
下一篇:[陇文化]世态万象:公园门口